您的位置:标准吧 > 标准信息 > 产品制造过程审核条例

产品制造过程审核条例


 
1. 目的
制订本条例指导本公司进行过程审核,以确保制造过程有效性
 
2. 内容
2.1 过程审核员按“内部审核控制程序”展开过程审核。
2.2 过程审核按以下检查表规定的内容进行,并根据 2.3条评分标准对实际状
况打分。
对制造工序,应对每个工序按表中“生产”类别的问题提问。
过程审核检查表
提问  摘要
得分
0  4  6  8  10
产品诞生过程            
1.1 是否已具有对产品的要求            
1.2 是否已具有过程开发计划,是否遵守目
标值            
1.3 是否已策划了落实批量生产的资源            
1.4 是否了解并考虑到了对生产过程的要求            
1.5 是否已计划/具备项目开展所需要的人
员与技术的必要条件            
1.6 过程 P-FEMA 是否在项目过程中补充更
新?已确定的措施是否已落实            
1.7 是否制定了质量计划            
1.8 是否已具备各阶段所要求的认可/合格
证明            
1.9 是否为了进行批量生产认可而进行在批
量生产条件下的试生产            
1.10 工艺文件和检验文件是否具备且齐全           
1.11 是否已具备所要求的批量生产能力            
批量生产过程            
2.1 是否仅允许已认可的且有质量能力的分
供方供货?            
2.2 是否确保供方所供产品的质量达到供货
协议要求?            
2.3 是否评价供货实物质量            
2.4 是否与供方就产品与过程的持续改进商
定质量目标,并与以落实?            
2.5 对已批量供货的产品是否具有所要求的
批量认可,并落实了所有要求的改进措施?          
 
 
 
提问  摘要
得分
0  4  6  8  10
2.6 是否就由顾客提供的产品执行了与顾客            
商定的方法?            
2.7 原材料库存(量)状况是否适合于生产
要求            
2.8 原材料/内部剩余料是否有合适的进料
和贮存方法            
2.9 员工是否有相应的岗位培训?            
2.10 是否对员工委以监控产品质量/过程质
量的职责和权限?            
2.11 是否对员工委以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的
职责和权限?            
2.12 员工是否适合于完成所交付的任务, 并
保持其素质?            
2.13 是否有人员配置计划?            
2.14 是否有效地使用了提高员工工作积极
性的方法?            
2.15 生产设备/工装模具是否能保证满足产
品要求?            
2.16 在批量生产中使用的测量/检验器具是
否在有效地监控质量要求?            
2.17 生产文件与检验文件是否标出所有的
重要技术要求,并坚持执行?产工位、检验
岗位是否符合规定?            
2.18 产品调整/更换是否具备必备的辅助器
具?            
2.19 是否进行批量生产起始认可, 并记录调
整参数及偏差情况            
2.20 产品数量/生产批的大小是否按需求确
定和周转?是否有目的的运往下道工序            
2.21 产品/零件是否按要求贮存, 运输器具/
包装方式是否按产品/零件的特性而定            
2.22 废品、 返工返修件及车间内的余料是否
坚持分别储存并标识?            
2.23 整个物流是否能确保不混批、不混料、
可追溯?            
2.24 模具/工具、工装、检测设备是否按要
求存放?            
2.25 是否完整地记录质量数据/过程数据并
具可评定性?            
           
2.26 是否用统计技术分析质量数据/过程数
据,并由此制定改进措施            
2.27 在产品/过程有偏差时, 是否分析原因,
并检查纠正措施有效性?            
2.28 是否按时实施了所要求的纠正措施并
检查了有效性            
2.29 对过程和产品是否定期进行审核?            
2.30 对产品和过程是否进行持续改进?            
2.31 对产品和过程是否确定目标值, 并予以
监控?            
2.32 发货时产品是否满足了顾客的要求?           
2.33 是否保证了对顾客的服务?            
2.34 对顾客抱怨能否快速反应, 并确保产品
供应?            
2.35 对质量要求有偏差时是否进行了缺陷
分析,并实施改进措施?            
2.36 执行各种任务的员工是否具备所需的
素质?            
服务诞生过程            
3.1 是否坚持收集顾客对过程/服务的要求,
并进行分析            
3.2 是否落实了与顾客商定的服务及服务过
程的开发计划            
3.3 是否具备在要求的时间内对所有服务要
素进行认可的步骤            
3.4 是否规划了足够的能力,并保证服务按
期落实            
3.5 是否对服务/过程进行质量评定, 并由此
制订进一步开发的措施            
服务的实施过程            
4.1 按什么标准选择供方?是否只为该服务
/过程选用经认可的供方            
4.2 是否能保证所商定的外委服务和/或外
购产品的质量?            
4.3 是否根据评定的结果与供方一起制定提
高措施并落实            
4.4 是否与供方协商确定改进过程和外委服
务的目标/措施,并加以落实            
4.5 是否对所使用的外委服务/外购产品及
其过程进行了认可            
4.6 是否确定并落实了员工服务质量的职责
和权限              
4.7 是否确定并落实了负责生产设备和材料
的职责和权限            
4.8 在服务过程中,使用的员工是否有能力
完成所交给的任务?是否对其素质进行定
期的监控            
4.9 是否调查并能满足人员需求,是否有足
够的顶岗人员            
4.10 是否对服务进行认可?是否调查并记
录其与要求之间的偏差            
4.11 是否对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及其有效
性进行审查            
4.12 是否能保证满足对过程的特殊质量要
求            
4.13 是否对服务过程的有效性进行监控            
4.14 是否在工位上完整地标明了对服务过
程的相关要求,并得到了落实            
4.15 是否能保证工位及周围环境符合要求           
4.16 是否按要求对服务产品进行储存?运
输是否符合相应服务的专门要求            
4.17 服务的范围是否与需求及过程链的要
求相符?如何考虑与相邻过程的接口            
4.18 是否能识别服务过程中有偏差的产品,
并坚持分别存放及标识            
4.19 是否能足够的保证及其结果不会混淆           
4.20 是否按要求对服务过程的设备、工具、
材料及相关资料进行保存            
4.21 是否能保证服务过程中以及与顾客之
间信息交流            
4.22 是否坚持对工作及检验结果进行记录,
并用易懂的形式来描述质量发展形势            
4.23 是否记录、分析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有效的落实了纠正措施            
4.24 是否能保证对工作和检验结果进行系
统的评定,并保证改进计划的落实            
4.25 是否采取并落实了对过程进行不断改
进的措施            
4.26 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缺陷和有抱怨时, 是
否能尽快的、全面的与顾客交流信息/为顾
客服务            
4.27 是否能持续的分析对服务过程的抱怨,
加以改进,并验证其效果            
 
 
4.28 是否长期对重点缺陷的原因进行分
析?是否为本过程和类似服务过程制定改
进计划并落实            
4.29 在服务过程中和服务后是否能保证顾
客满意            
 
 
2.3 评分标准
    10 分:完全符合
    8 分:大部分符合,只有微小的偏差
    6 分:部分符合,有较大的偏差
    4 分:小部分符合,有严重的偏差
    0 分:完全不符合
 
*:所谓大部分应理解为约3/4 以上的规定证明有效,并且不存在特别的风险。 
 
2.4 要素得分计算
“供方/原材料”  要素符合率 EZ,  “服务/顾客满意程度”要素符合率 EK计算公式
如下
EZ[%] 或 EK[%] = 
所有有关的提问所得分数的总和  
所有有关的提问可能得到的分数的总和   ×
100[%]
 
对于“生产”要素,因为是对每个工序提问,应针对每个工序统计所有相关的提
问,按上述公式计算出各工序得分(E1 、E2 ……En),
 
每个产品组工序均值 EPG 的计算公式如下
              
      EPG=(E1 + E2 +……+ En )/被评定工序的数量
 
      
 例如,产品组A 由工序 1 和工序 2 加工而成,则计算时取 E1 + E2  , 被评定工序的
数量取 2, ;产品组 B 由工序 1、2、3 加工而成,则计算时取 E1 + E2  + E3 , 被评定工
序的数量取 3。
 2.5 综合评分计算
 
整个过程的总符合率计算如下
 
EP=(EZ+EK + EPG )/被评定过程要素的数量
 
2.6 不合格及纠正措施
当单项提问评价结果未满 10 分时,应按“内部质量审核控制程序”开具不合格
报告,并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过程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