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标准吧 > 标准下载 > DL T 5182 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 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 电缆设计技术规定 条文说明 1

DL T 5182 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 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 电缆设计技术规定 条文说明 1

时间:2012-5-28 14:42:50 作者:标准吧 来源:DL 阅读:5146次
DL T 5182 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 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 电缆设计技术规定 条文说明 1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

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

  电缆设计技术规定

条文说明        DL/T 5182-2004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就地设备安装、管道及电缆的设计要求口

    本标准适用于单机容量125MW~600MW新建或扩建的凝

汽式发电厂以及高温高压及以上参数供热机组的热电厂的就地设备安装、管道及电缆的设计。

安装上述机组的发电厂改建工程的设计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涉外工程要考虑供方或订货方所在国的情况及使用标准,可参考使用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624流量测量节流装置用孔板、喷嘴和文丘里管测量充满圆管的流体流量(eqv IS0 5167/1--1991)

    GB 3836.1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要求(eqvIEC60079----0:1998)

    GB 8624--1997  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

    GB/T 8625建筑材料难燃性试验方法(eqv DIN 4102/1)

    GB/T 12666.1  电线电缆燃烧试验方法第一部分:总则

    GB/T 12666.3  电线电缆燃烧试验方法第三部分:单根电线电缆水平燃烧试验方法

    GB/T 12666.4  电线电缆燃烧试验方法第四部分:单根电线电缆倾斜燃烧试验方法

    GB/T 12666.6  电线电缆燃烧试验方法第六部分:电线电缆耐火特性试验方法

    GA 161  防火封堵材料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A 181  电缆防火涂料通用技术条件

3  总   则

3.0.1  就地设备安装、管路、电缆的设计应选用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设备和元件。新产品、新技术应经过试验获得成功,并经鉴定合格后方在设计中采用。从国外进口的产品也应是技术先进并有成熟经验的产品。

3.0.2就地设备安装、管路、电缆设计应积极采用标准设计、

典型设计、通用设计和参考设计。

4  取源部件、检出元件和就地设备安装

4.1  取源部件

4.1.1  取源部件:仅指检出元件或测量管路与工艺设备或工艺管道连接时所用的安装部件,不包括检出元件本身。

4.1.2取源部件应设置在能真实反映被测介质参数,便于维护检修且不易受机械损伤的工艺设备或工艺管道上。

4.1.3  取源部件不应设置在人孔、看火孔、防爆门及排污门附近。

4.1.4  当工艺设备或工艺管道需进行防腐、衬胶处理时,所有取源部件均应在工艺设备或管道上预留好,不得在施工现场对已经防腐处理及衬胶的管道进行开孔焊接。

4.1.5机组四大管系(主汽、冷再热汽、热再热汽、给水管系)的所有安装取源部件的开孔位置均宜在管系制作中预留好,不宜在施工现场开孔设置。

4.1.6高压管道上的取源部件,不宜设置在管道的焊缝或热影响区内,取源部件与管道焊缝之间以及两个取源部件开孔之间的距离,应大于管道外径且不小于200mm。

4.1.7压力取源部件和测温元件在同一管段上邻近装设时,按介质流向,前者应在后者的上游。

4.1.8压力取源部件应设置在介质流速稳定的管段上,不应设置在有涡流的地方。

4.1.9压力取源部件与管道上调节阀的距离:上游侧应大于2D。下游侧应大于5D (D为工艺管道内径)。

 4.1.10水平或倾斜管道上压力取源部件的安装方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l  测量气体压力时,测点在管道的上半部。

    2测量液体压力时,.测点在管道水平中心线以下成0° ~45°夹角范围内。

    3测量蒸汽压力时,测点宜在管道的上半部或与水平中心线以下成O°~45 °夹角范围内。

4.1.11  测量带有粉尘的混浊介质的压力时,应设置具有防堵或吹扫结构的取源部件。

4.1.12炉膛压力取源部件,宜设置在燃烧室火焰中心的上部(具体位置由锅炉厂确定),取源部件应具有防堵或吹扫设施。

4.1.13各燃烧器一次风压取源部件,应设置在直管段上,并使取源部件至各自燃烧器的阻力相等。

4.1.14  中储仓式制粉系统,磨煤机前后风压取源部件,前者应装设在磨煤机入口颈部,后者应装设在靠近粗粉分离器的气粉混合物管道上。

4.1.15温度取源部件不应装设在设备和管道的死角处:不宜装设在易受振动或冲击的地方,否则应采取相应措施。

4.1.16在直径小于76ram的工艺管道上装设温度取源部件且无小型测温元件时,应采用扩径管。但当其公称压力等于或小于1.6MPa时,允许在弯头处,沿管道中心线迎着介质流向插入。4.1.17测量粉仓内煤粉温度的取源部件,宜装设在粉仓顶部,垂直插入,测量上、中、下三个不同断面的煤粉温度。4.1.18磨煤机入口热风温度取源部件,应设置在混合风门后,落煤管前。

4.1.19安装在工艺管道或设备上的测温元件的插座,其高度应根据选定的测温元件的插入深度及工艺管道的外径确定,一般为50mm或70mm,插座的材质应符合被测介质参数的要求。

4.1.20当测量蒸汽流量时,在节流件上、下游取源部件处的管道或冷凝容器内的液面标高应相等,且不低于取压口。

4.1.21  物位取源部件,应设置在介质工况稳定和不受冲击的地方,并满足仪表测量范围的要求。

4.1.22采用差压法测量密闭容器内有蒸汽的液位,当汽侧取源部件设置平衡容器时,平衡容器的上部汽侧不应保温。

4.1.23汽水分析仪表的取源部件,应装设在分析样品具有代表性和实时性的位置,并满足制造厂的要求,取样管路可从化学取样装置冷却器后接管。

4.1.24烟气成分分析氧化锆取源部件的安装方式,宜采用直插式。

4.1.25氢分析器取样系统,应从高氢压侧引出,经分析器后排入低氢压侧,整个气路系统必须严密不漏。

4.1.26炉膛灭火保护和监视的火焰取源部件,应设置在炉本体预先确定的监视孔处,并有防止灰渣污染及高温损伤的吹洗冷却措施。

4.2检出元件安装

4.2.1  测量金属温度的表面熟电偶,其测量端应紧贴被测表面,接触良好,坚固牢靠,并随工艺一起保温。

4.2.2  测量锅炉过热器、再热器管壁温度的表面热电偶,宜装设在顶棚管上面1岫以内(按锅炉厂要求),接线端子应引至炉墙外便于维修处。

4.2.3  当测温元件必须装设在隐蔽处或在机组运行中人无法接近的地方时,测温元件的接线端应引至便于维修处。

4.2.4水平安装的测温元件,若插入深度大于lm时,应有防止保护管弯曲的支撑措施。

4.2.5气粉管道上装设的测温元件,宜有耐磨的保护管口对于磨煤机出口风粉温度,还需在迎向气粉流向的一侧装设可拆卸的保护罩。

4.2.6流量测量的节流件可设置在水平、垂直或倾斜的直管道上,应便于维护检修,必要时设维修平台。

4.2.7  节流件上、下游最短直管段长度,应符合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及GB/T 2624的规定,也可按下列要求选择:

    1  标准孔板、标准喷嘴、标准文丘里喷嘴的上、下游最短直管段长度应符合表4.2.7--1的规定,经典文丘里管应符合表4.2.7--2的规定。

    2机翼式风量测量装置前后直管段长度:其上游应大于或

等于管道当量直径的0.6倍,其下游应为管道当量直径的0.2倍。管道当量直径d按式(4.2.7)计算。即:

DL/T 5182-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 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 电缆设计技术规定 条文说明_1    式中:

   H一管道高度,mm;

   L一管道宽度,mm。

    3  复式文丘里风量测量装置前后直管段长度应符合制造厂的要求。

表4.2.7-1  节流件上、下游最短直管段长度

 

    节流件上游阻流件型式和最短直管段长度

  节流件

直径

  比

 

 β≤

 

 

 

  单个90°

弯头或三

通(流体

 

仅从一个

支管流出)

 

  在同一

平面上的

两个或多

 

个90 6

弯头

 

  在不同

平面上的

两个或多

 

个90°

弯头

 

  渐缩管

(在1.5D

至3D的

长度内由

2D变为

D)

  渐扩管

(在1D至

2D的长

度内由

0.5D变

 

为D)

 

 

  球型阀

全开

 

 

 

 

  全孔

球阀或

闸阀全

 

 

下游侧最

短直管段

长度(包

括在本表

中的所有

阻流件)

 

  0.20

  10(6)

  14(7)

34(17)

    5

  16(8)

  18(9)

  12(6)

  4(2)

  O.25

  10(6)

  14(7)

34(17)

    5

  16(8)

  18(9)

  12(6)

  4(2)

  0.30

  tO(6)

  16(8)

34(17)

    5

  16(8)

  18(9)

  12(6)

  5(2.5)

  0.35

  12(6)

  16(8)

36(l8)

    5

  16(8)

  18(9)

  12(6)

  5(2.5)

  0.40

  14(7)

  18(9)

36(18)

    5

  16(8)

  20(10)

  12(6)

  6(3)

  0.45

  14(7)

  18(9)

38(19)

    5

  170)

  20(10)

  12(6)

  6(3)

  0.50

  14(7)

  20(l0)

40(20)

  6(5)

  18(9)

  22(ll)

  12(6)

  6(3)

  0.55

  16(8)

  22(11)

44(22)

  8(5)

20(10)

20(10)

14(7)

6(3)

表4.2.7--1(续)

 

    节流件上游阻流件型式和最短直管段长度

  节流

 

直径

  比

 

  β≤

 

 

 

 

 

  单个90 °弯头或三通

(流体仅从

 

一个支管流

出)

 

 

 

  在同

一平面

上的两

个或多

个906

 

弯头

 

 

在不

司平瓤

上的两

个或多

个90 °

弯头

 

 

 

渐缩

管(在

1.5D)至

3D)的长

度内由

2D变为

 

D)

 

 

渐扩管

(在1D至

2D的长度

内由0.5D

变为D)

 

 

 

 

 

球型

阀全开

 

 

 

 

 

 

 

  全孔球阀阔或闸阀

全开

 

 

 

件下游

侧最短

直管段

长度(包

括在本

表中的

所有阻

 

流件)

  0.60

  t8(9)

26(13)

48(24)

    9(5)

    22(l1)

26(13)

14(7)

  70.5)

  0.65

  22(11)

32(16)

54(27)

  11(6)

  25(13)

28(14)

  16(8)

  7(3.5)

  0.70

  28(14)

3605)

62(31)

  14(7)

  30(15)

32(16)

20(10)

7(3.5)

  0.75

  36(18)

42(21)

70(35)

22(11)

35(19)

36(18)

24(12)

8(4)

  0.80

  46(23)

50(25)

80(40)

30(15)

54(27)

44(22)

30(15)

8(4)

阻流体

上游侧最短直管段长度

对于所

直径比大于或等于0.5的对称骤缩异径管

30(15)

有的直

径比β

 

直径小于或等于0.03D的温度计套管和插孔

 

5(3)

直径在0.03D和0.13之间的温度计套管和插孔

20(l0)

注l;表列数值为位于节流件上游或下游的各种阻流件与节流件之间所需要的最短直管段

    长度。

注2:不带括号的值为“零附加不确定度”的值。

注3:带括号的值为“0.5%附加不确定度”的值。

注4:直管段长度均以直径D的倍数表示,它应从节流件上游端面量起。

 

DL/T 5182-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 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 电缆设计技术规定 条文说明_1

DL/T 5182-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 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 电缆设计技术规定 条文说明_1
4.2.8 转子流量计应垂直安装, 流体的流间自下而上。流量计

上游直管段长度应不小于5倍工艺管道直径。

4.2.9电磁流量计上游至少应有5倍工艺管道直径的直管段,

下游至少应有2倍工艺管道直径的直管段。安装在垂直管道上的

电磁流量计,流体的流向应自下而上。

插入式 电 磁流量计上游应有10倍工艺管道直径的直管段,

下游应有5倍工艺管道直径的直管段。流量计插入位置应在管道

水平中心线上、下各45。之间。

电磁流 量 计应有良好的接地。

4.2.10旋涡(涡街)流量计上、下游直管段长度应符合表4.2.10

的规定。

DL/T 5182-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 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 电缆设计技术规定 条文说明_1

4.2.11涡轮流量计上游应有15倍工艺管道直径的直管段,下

游应有4倍工艺管道直径的直管段。涡轮流量计的前置放大器与

变送器间的距离不宜大于3m。

4.2.12靶式流量计上游直管段长度应大于5倍工艺管道直径,

下游应大于3倍工艺管道直径。

4.2.13均速管(阿牛巴、威力巴、托巴管)流量计上、下游直

管段长度应符合表4.2.13的规定或满足制造厂的要求。4.2.14不同型式的超声流量计和质量流量计前后直管段长度应

符合制造厂的要求。

4.2.15直接装设在工艺管道上的且连续运行的容积式、速度式流量计,应设置旁路切换阀。DL/T 5182-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 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 电缆设计技术规定 条文说明_1DL/T 5182-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 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 电缆设计技术规定 条文说明_1

4.3就地设备安装

4.3.1  就地设备不应设置在人孔、看火孔、防爆门及排污门附近。

4.3.2就地设备的装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便于维护检修、不影响厂房整齐美观。

    2满足设备对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要求。

    3避开振动源、磁场源、干扰源及腐蚀场所。

    4在露天场所应有防雨、防冻措施。

    5在有粉尘的场所应有防尘密封措施。

4.3.3  电传仪表不宜设置在电场源、磁场源或电磁场源附近,否则,应采取相应的屏蔽措施。

4.3.4机械仪表不宣设置在振动源附近,否则,应采取减振措施,或选用耐振仪表。

4.3.5在油罐区、天然气调压站、制氢站等有爆炸危险区域内设置的电气设备,应具有相应的防爆等级,不应将无防爆措施的电气设备装设在有爆炸危险的区域。

 4.3.6测量真空的指示仪表或变送器,应装设在高于取源部件的地方。管路敷设时应防止管内积水。

4.3.7测量蒸汽或液体流量时,差压仪表或变送器宜设置在低于取源部件的地方;测量气体流量时,差压仪表或变送器宜设置在高于取源部件的地方。否则,应采取放气或排水措施。

4.3.8变送器或开关量仪表的装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靠近取源部件。

    2便于维修调校。

    3在环境清洁且不影响厂房布置整齐美观的场所,可相对集中布置在支架上。

    4相对集中,布置在保护箱或保温箱内。

4.3.9变送器或开关量仪表装设在保护箱或保温箱内时,导管引入处应密封,排污阀应装在箱外,并设排污槽和排污总管。

4.3.10执行机构的装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便于操作和维修且不妨碍通行。

    2不受汽水浸蚀和雨淋。

    3执行机构与调节机构之间的连杆在全行程中不得与其他物体相碰,其转动部件宜采用球型绞链。

    4执行机构的操作手轮中心距地面的高度约为900mm。

 4.3.11  当调节机构随主设备产生热态位移时,执行机构的装设位置应能保持与调节机构的相对位置不变。

4.3.12  角行程执行机构与调节机构的转臂宜在同一平面内动作,否则,应装设中间环节。

4.3.13执行机构与调节机构之间的连杆长度应可调,连杆长度不宜大于5m,其丝扣连接处应有锁紧螺母,传动部件应动作灵活、无空行程及卡涩现象。

4.3.14角行程气动执行机构的气缸及其连接管路应有足够的摇摆和伸缩裕度,不得妨碍执行机构的动作。

4.3.15  需配阀门定位器的气动调节阀,定位器的气源压力和输出信号应与调节阀的信号压力相匹配。

4.3.16超声波物位仪的安装位置应满足下列规定:

    1  物位仪的探头不可安装在入料扇区的正上方,也不可安装在罐(仓)顶的中心位置。

    2物位仪的探头距罐(仓)内壁的最小间距应大于最大量程时的波束半径,且在信号波束内应避免安装温度计、限位开关等任何装置。

    3物位仪探头的安装高度应满足最高被测料位在测量盲区以下。

4.3.17微波(雷达)物位仪的安装位置应满足下列规定:

    1对于非接触式微波(雷达)物位仪,罐(仓)内壁至天线安装短管外壁的间距一般不小于300mm,在信号波束内避免安装任何装置。

    2微波天线不可安装在入料扇区的正上方,也不可安装在罐(仓)顶的中心位置。

    3钢缆导波式微波脉冲物位计,在所测料位的整段距离中,钢缆必须悬直,并充分拉伸。探头距罐(仓)内壁间距应大于300mm。

4.3.18就在盘、箱、柜的布置位置与安装,应符合下述规定:

    1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2操作维修方便,不妨碍交通。

    3避免装设在振动较大的场所,否则应有减振措施。

    4装设在露天场所时,应有防雨措施。

    5装设在有粉尘的场所时,应有防尘密封措施。

    4.4就地设备防护

4.4.1  在危险场所装设的电气设备(含开关量仪表,后略),应具有相应的防爆等级和必要的防爆措施。

4.4.2危险场所是指爆炸性气体危险场所、爆炸性粉尘危险场

所及火灾危险场所。各种危险场所的分类见附录A。电厂中油罐区、制氢站等爆炸与火灾危险场所等级的划分见附录B。

4.4.3  电厂用电气设备属II类电气设备,按其适用于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或最小点燃电流比分为A、B、C三级,并符合表4.4.3的规定。

表4,4.3  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或最小点燃电流比分级

 

  级别

 

    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

 

    mm

  撮小点燃电流比MICR

 

 

    ⅡA

    ≥0.9

    >0.8

    ⅡB

0.5 < MESG < 0.9

0,45 ≤MICR ≤0.8

    ⅡC

    ≤0.5

    <0.45

注l:级别应符合GB 3836.1的规定.

注2: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为各种易燃物质按照它们最小点燃电流值与实验室的甲

    烷的最小电流值之比。

 

4.4.4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和爆炸性粉尘混合物应按引燃温度分

组,并符合表4.4.4的规定。

表4.4.4引燃温度分组

 

    组  别

 

    引燃温度t

 

    ℃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T1

    t>450

    T2

    300<t≤450

    T3

    200<t≤300

    T4

    135<t≤200

    T5

    l00<t≤135

    T6

    85<t≤t00

    爆炸性粉尘混合物

    TII

    t>270

    T12

    200<t≤270

    T13

    150<t≤200

 

4.4.5在危险场所中,能引起危险的可燃物质的种类及产生危险的条件见附录C。

4.4.6在危险场所中,应使产生爆炸的条件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减到最小程度,并采取消除、隔离或控制电气设备线路产生火花、电弧或高温的措施。

4.4.7危险场所的控制室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l  控制室宣布置在危险场所以外,不应布置在危险场所的正上方或正下方。

    2  当控制室为正压室时,可布置在1区、2区内,对于易燃物比空气重的危险场所,控制室还应高出室外地面0.6m。

    3控制室与危险场所毗临时,其门窗应朝向非危险场所。

    4控制室与危险场所的隔墙,应是非燃体的实体墙,隔墙上不宜开窗,否则,窗应是双层玻璃的固定密封窗。

    5  隔墙上只允许穿过与控制室有关的管子或电缆通道,其穿过的孔洞,应用松软的耐火阻燃材料严密封堵。

4.4.6危险场所电气设备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危险场所的分区,选择相应的电气设备种类及其防爆结构。

    2选用的防爆电气设备的级别和组别,不应低于该危险场所内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级别和组别。

    3爆炸危险区域内的电气设备,应符合周围环境内化学的、机械的、热的、霉菌以及风沙等不同环境条件对电气设备的要求;

电气设备的防爆结构应能满足其在规定的运行条件下不降低防爆性能的要求。

4.4.9在易污染、灰尘大、有腐蚀性的地方装设变送器、开关量仪表及指示仪表等就地设备时,应设保护箱或必要的防护措施.

 4.4.10在有可能冻结的地方装设变送器、开关量仪表及指示仪表等就地设备时,应设保温箱及必要的加热保温等防冻措施。

4.4.11  露天装设的仪表控制设备,除符合4.4.9及41.4.10的规

DI, / T 5182 --  2004

定外,宜采取防雨措施。

4.4.12保温箱伴热保温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温箱内的空气温度,在冬季应保持在5℃~15℃之间。

    2保温箱内壁的绝热保温层应固定牢靠。

    3  保温箱内温度开关的装设位置,应避开热辐射线直接加热。

4.4.13就地设备和安装部件,应采取适当的防腐涂漆措施。

DL / T 5182  2004

5  管    路

5.1  一般规定

5.1.1  管路的分类,按作用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量管路:传送被测介质的管路。

    2信号管路:仪表或控制设备之间传送信号的管路。

    3动力管路:传送气体或液体动力源的管路。

    4取样管路:分析仪表取样的管路。

    5  吹扫管路:为防止被测介质粉尘进入测量管路及仪表而用气体进行反吹的管路。

    6放空排污管路:仪表或取源部件将被测介质放空或排污用的管路口

    7伴热管路:为仪表及管路伴热保温用的管路。

5.1.2测量管路的实际长度应不大于表5.1.2的规定。

表5.1.2测量管路允许的最大长度

 

    管路类别

 

 

    测量参数

 

    管路允许最大长度

 

    m

    压力

    150

    测量管路

    微压、真空

    100

    水位、流量

    50

 

5.1.3管路敷设应整齐美观,减少交叉和拐弯。

    水平敷设时应有一定的坡度,管路倾斜方向应能向工艺管道排除逸出的气体或凝结的液体,否则,在水管路的最高点宜设排气阀,在气管路的最低点宜设排水阀寺

5.1.4严禁将油管路平行敷设在热管道的上部。当管路交叉时,DL / T 5182—  2004

严禁将油管路的焊口安排在交叉处的正上方。

5.1.5单元控制室或机炉集控室内,不得引入水、蒸汽、油、

氢等介质的管路。

5.1.6管路不应裸露埋设在地坪、墙壁及其他构筑物内,当管路穿过混凝土和砌体的墙壁或楼板时,应加保护套管。

5.1.7敷设管路时,应考虑工艺设备及工艺管路的热胀冷缩,

并采取补偿措旅,保证管路不受损伤。

5.1.8差压测量的正、负压管路应靠近敷设,并保持其环境温度相等。

5.1.9镀锌钢管的连接,应采用镀锌的螺纹管件连接,不得采用焊接连接。

5.1。10直径小于lOmm铜管的连接,宜采用承插法或套管法焊接,也可采用卡套式中间接头,不宜直接对口焊接。

 5.1.11  管缆的分支处应设接管箱,接管箱的位置应便于维修。

5.1.12尽量避免管路与电缆在同一通道敷设安装;当不可避免时,管路应装设在最下层。

5.1.13排污门下应装有排污槽和排污总管并引至地沟。

5.2管路选择

5.2.1  取样管路、测量管路及取压短管的材质和规格,应根据被测介质的类别、参数及管路的安装位置进行选择,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一次门前的管路,应按被测介质可能达到的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选择,一次门后的管路应能满足可能达到的最高压力和排污时的最高温度的要求。

5.2.2信号管路的材质宜选择不锈钢管或紫铜管,也可采用尼龙管。信号管路的规格,应根据信号驱动设备所耗的功率及信号管路的长度选择,可选用φ8×l或φ6x1。

DL / T 5182  2004

被测介质

适用被测介质

    一次门前

    一次门后

备注

  名称

  参数范围

    材质

取压短管

管路

  材质

  管路

 

P=(2.7~14.0)

MPa

t=(500~40)℃

  12CrlMoV

或与主管道同

材质

φ22×6

φ25×7

 

  φ16

  ×3

 

  钢20

 

 

φl4×2

 

 

 

 P=(16.0~7.5)

MPa

T=(500~540) ℃

12CrlMoV或

与主管道同械质

 

φ22×6

φ25×7

 

φl6

×3

 

钢20

 

 

φ16×

    2.5

 

 

P= (12.0~1 8.4)

MPa

t=(200~235)'C

  钢20

 

 

φ22×6

φ25×7

 

  φl6

  ×2,5

 

  钢20

 

 

φ16x

    2.5

 

 

P=(1 9.0~28.0)

MPa

t=(240~280)℃

  钢20

 

 

φ2×6

φ25×7

 

φI6

×3

 

钢20

 

 

φl6×3

 

 

 

  汽、水

 

P=3.9MPa

t=450"C

  钢20或钢10

 

φ22×6

φ25×7

  φ14

  ×2

  钢20

或钢10

φl4×2

 

 

P≤7.6MPa

t≤175"C

  钢20或钢10

 

“注3”

 

φ14

×2

钢20

或钢10

φ14×2

 

 

P=(4~1 2.5)

MPa

T=(249~326)'C

 

  平衡容器前,电接点水位计

前、钢20,φ28X4

 

 

  平衡容器后,

电接点水位计排

污,疏水管,钢

20, φ14x2

  用于

锅炉汽

包水位

 

P=(1 5~20)MPa

t=340~364) 'C

 

 

  平衡容器前,电接点水位计

前、钢20,φ28×4

 

 

  平衡容器后,

电接点水位计排

污,疏水管,钢

20, φ16X 2.5

  用于

锅炉汽

包水位

 

  油、气

体、烟气、

灰水、气

粉混合物

 

  莺油、灰水混合物为φ20x2或φl8X2,钢10;

其他为φ14×2,钢10

 

 

 

  用于成

分分析的

汽、水、

烟气,水

冷发电机

冷却水

 

  1Cr18Ni9Ti,φ14×2(汽水分析管路,仅考虑从

化学分析取样冷却器接管)

 

 

 

 

 

盐酸

硫酸

常温

常压

  PVC塑料管、开寨管l 1/2in或3/8in

 

 

注1:表中管路规格,φ6x2.5可统…为φ16×3。

注2:p为工作压力,t为工作温度.

注3:当一次门是焊接式阀门时,为φ22×6或φ25×7:否则为φ16×3。

5.2.3动力管路的材质和规格:控制用无油压缩空气母管及支

管,应采用不锈钢管,管路的规格应根据驱动设备的功率及管路

的长度来确定,母管的最低处应设排液装置。至仪表及控制设备

的分支管宜采用不锈钢管或紫铜管。液压动力管路的材质宜与工

艺管道一致。

5.2.4  吹扫管路和放空排污管路的材质和规格:宜与测量管路

的材质和规格选择一致。排污总管可用水煤气管。

5,2.5控制盘内测量微压气体的管路,宜采用紫铜管。

5.3管路附件的配置

5.3.1  仪表、变送器应有各自的测量管路、阀门及附件。当需要排污冲管时,宜有各自独立的取源孔。

5.3.2冗余配置的变送器,应有各自的测量管路、阀门及附件。

5.3.3蒸汽、水及油的压力测量管路,其附件配置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公称压力等于或小于6.4Mpa;其长度不大于3m时,只配置一次门;长度大于3m时,宜配置一次门和二次门。

    2公称压力大于6.4MPa;应配置一次门和二次门。

    3当被测介质温度大于60℃时,就地压力表的二次门前宜配置环形管或U形管;当只有一次门时,则在一次门前配置环形管或U形管。

4  当仪表或变送器装设在保温箱或保护箱中时,除满足第1.2款的规定外,还应在箱体外配置排污门口但油测量管路不应配置排污门,凝汽器真空测量管路严禁配置排污门。

5.3.4蒸汽及水的差压测量管路上,应装设一次门、二次门、

平衡门及排污门口但凝汽器水位测量严禁设置排污门。

5.3.5燃油及燃气的流量、差压测量管路,应配置一次门、二次门和平衡门,不应配置排污门。

量管路,可不配置阀门口

5.3.7  高黏度或腐蚀性介质的压力、差压(含液位和流量)测量管路,应配置一次门、隔离容器、二次门和平衡门(压力测量不配置平衡门)。

5.3.8氢纯度分析取样管路,应配置一次门和二次门。

5.3.9汽、水成分分析取样管路,应配置一次门、减压过滤冷

却装置、二次门、排污门及排出门(当回水排至工艺系统时),

与化学取样装置合用取样管路时,可只配置二次门及排出门。

5.3.10就地盘、仪表箱、保温箱及保护箱内的压力、差压仪表

(或变送器)的配置及附件:

    1  介质公称压力大于6.4MPa时,宜采用不锈钢毛细管件

或采用φ10×2的无缝钢管。

    2介质公称压力等于或小于6.4MPa时,宜采用φ6×1的紫铜管或φ8×1的无缝钢管口

5.3.11  电磁阀箱内的配管及附件:

    1  电磁阀箱内的气源总管宜采用φ25 ×2的不锈钢管,总管上宜设置过滤减压装置口

    2  电磁阀的气管可采用φ8×1或φ6×1的不锈钢管、紫铜管或尼龙管。

    5.4阀  门选择

阀门型式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次门、排污门宜按被测介质的压力和温度选择。

二次门、平衡门或三阀组宜按被测介质的压力选择。

下列介质测量管路和取样管路上的阀门,应采用不锈钢

1)轻腐蚀性介质的测量管路;

2)汽、水成分分析仪表取样管路;

3)发电机定子绕组冷却水系统测量管路;

    4)仪表控制气源系统测量管路。

    4凝汽器真空测量系统的阀门,宜采用密封性能好的波纹

管截止阀(真空阀)。

    5在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的情况下,宜使阀门型式规格的种

类减少。

5.4.2阀门通径和连接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次门、排污门通径和连接方式的选择;

    1)一次门和排污门的公称通径宜选DN10。对于只装设

    一次门的测量管路,一次门的公称通径可选DN6。

    .2)当介质参数温度小于或等于100℃时,一次门和排污

    门均采用外螺纹连接方式。

    3)当介质参数温度大于100℃时,一次门和排污门均采

    用焊接式连接方式。

    2二次门、平衡门或三阀组的通径和连接方式的选择:当

公称压力不大于32MPa时,均采用通径为DN6及外螺纹连接方

式。

    3若液位测量为外浮球(简)式、电接点式、法兰式变送

器,或为满足与工艺设备接口的要求,阀门及管路的通径选择可适当增大1~4级。

    5.5  管路防护

5.5,1  管路内介质有可能冻结时,应采用伴热保温等防冻措旋。

5.5.2管路伴热保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路内介质保持的温度,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使介质冻结或汽化。

    2差压测量管路的正、负压管应受热均匀。

    3  管路与伴热设施一起保温,并要求保温良好、保护层完整。

5,5.3管路与伴热的方式:根据技术经济比较和工程实际条件,DL / T 5182  200

可采用电伴热方式或蒸汽伴热方式。

5.5.4  电伴热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热带所耗功率的发热量,应补偿伴热保温体系的全部热损失。

2  电热带应具有良好的绝缘性、物理机械性及抗老化性。

3  电热带的额定电压应与其使用时的工作电压一致。

    4  电热带可紧贴管路表面接触敷设,并固定牢靠;当管路排污冲管时,且其表面温度有可能大于电热带的最高允许承受温

度时,则宜采取间隙敷设。

    5  电热带的使用长度,应不大于电热带的最大允许使用长度,否则,应另接电源。

    6危险场所内使用的电热带,应配套其专用的防爆接线盒。

 5.5.5蒸汽伴热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伴热蒸汽的压力:0.3MPa~1.OMPa。

    2伴热管路应采用单回路供汽和回水,不应采用串联连接。

    3伴热管路的低点集液处应设排液装置。

    4伴热管路的进口应设截止阀,当采用有压回水方式时,

疏水器后也应设截止阀。

    5伴热管路的连接宜焊接,固定时不宜过紧,应能自由伸缩。

5.5.6伴热体系保温材料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导热系数低,密度小,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口

    2热稳定性能好,当温度变化时其强度不降低,不产生脆化现象。

    3化学稳定性好,对金属无腐蚀作用。

    4  自身含水量少,吸水率低,受潮干燥后其强度不降低。

    5具有不燃性或难燃性。

    6易于加工成型,便于施工。

5.5.7隔离容器应垂直安装,测量差压的成对隔离容器内的自由界面必须处在同一水平面上。

5.5.8选择隔离液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与被测介质和仪表工作介质不发生物理(如扩散)和化学作用,也不腐蚀仪表的感受部件。

    2与被测介质的密度相差较大,且有良好的流动性。

    3  当环境温度波动时,隔离液的密度和黏度不应发生显著变化。

    4在意外情况下,隔离液混入被测介质管路时,应不影响被测介质的使用。

    电厂常用的隔离液及其物理、化学性质见附录D。

5.5.9碳钢管路、管路支架、保护管、电缆桥架、固定卡、设备底座及需要防腐的结构,其外壁无防腐层时,均应涂防锈漆和

面漆。高温管道的防腐漆应采用高温漆。

6  电  缆

6.1  电缆类型选择

6.1.1  测量、控制、动力回路用的电缆(或电线)的线芯材质,应为铜芯。

6.1.2测量、控制回路用的补偿电缆(或补偿导线)的线芯材质,应采用与热电偶丝相同或与热电偶丝的热电特性相匹配的材质。

6.1.3  电缆(包括电线)或补偿电缆(包括补偿导线)的绝缘层和护套层的材质,应根据其敷设路径面临的环境温度及是否有低毒性、难燃性、耐火性等要求进行选择。

    1根据环境温度采用下列相应的材质(适用于间断性负荷;当为连续性负荷时,宜将适用上限降低10℃):

    1)最低温度在-20℃以下,不宜采用聚氯乙烯,宜采用

    聚乙烯。

    2) 20℃~70℃,宜采用聚氯乙烯或聚乙烯。

    3) 20℃~90℃,可采用交联聚乙烯或耐热聚氯乙烯。

    4) 20℃~105℃,宜采用耐热聚氯乙烯。

    5) 20℃~200℃,宜采用氟塑料或矿物绝缘材质。

    2有低毒性要求时,宜采用低烟低卤塑料。

    3有难燃性要求时,宜采用氧指数大于30的不延燃塑料。

    4有耐火性要求时,宜采用耐火材质,并符合GB/T 12666.6

--1990中规定的A类的要求。

6.1.4  电缆直埋地下或敷设在易受机械损伤或有严重鼠害的场所,除满足6,1.3的规定外,还应有内钢带铠装层。

6.1.5  盘、台、箱、柜等内部的连接,宜采用单芯单股铜芯绝缘电线。需经插件连接时,宜采用单芯多股铜芯绝缘软线。

6.1.6热电偶至冷端补偿器或直接与仪表、计算机模件的连接,应采用与热电偶的分度号和允差等级相同的补偿导线或补偿电缆。

6.1.7  有抗干扰要求的仪表和计算机线路,应采用相应屏蔽类型的屏蔽电缆,并符合制造厂的要求。

6.1.8无抗干扰要求的仪表和控制设备的连接,宜采用普通控制电缆。

6.1.9控制盘至就地设备或接线盒的连接,宜采用具有绝缘层和护套层的电缆。其绝缘层和护套层的选用,应符合6.1.3的规定。

6.1.10  就地接线盒至就地设备的连接,宜采用控制电缆或导线,其绝缘层和护套层的选用,应符合6.1.3的规定。

6.1.11  计算机信号电缆的类型,应根据计算机信号的种类和范围选择,宜符合表6.1.11的规定。

表6.1.11  计算机信号电缆类型选择表

    信号种类

    信号范围

    电缆选择

热电偶信号

    mV

  对绞分屏补偿电缆或对绞分屏

加总屏补偿电缆

低电平

 

 

 

热电阻0~±1V

 

  三线组分屏计算机电缆或三线

 

组分屏加总屏计算机电缆

 

高电平

> ±lV; 0~50mA

 

  对绞总屏计算机电缆或对绞分

屏计算机电缆

输入:<60V

  总屏控制电缆或对绞总屏计算

开关量

 

 

输出-:110V.DC或220V.AC

机电缆

 

 

开关量输入加输出

<60v加ll0V.DC或

220V.AC

  对绞分屏计算机电缆

 

脉冲量

 

  对绞分屏计算机电缆

注l:屏蔽层材质特征代号:P(铜网屏蔽),P1(镀锡铜丝屏蔽),P2(铜带屏蔽),

    P3(铝塑复合膜屏蔽)。

注2:计算机信号电缆屏蔽层材质:宜选用P2或IP3。

注3:执电阻信号回路宜采用三线制接法。

6.2  电缆截面选择

6.2.1  测量、控制、动力回路用电缆和补偿电缆的线芯截面,应按回路的最大允许电压降、线路的通流量、仪表或模件的最大允许外部电阻及机械强度等要求选择。

6.2.2测量及控制回路用电缆的线芯截面,宜按回路的最大允许电压降及机械强度选择,且应不小于0.75mm2;接至插件线芯截面,宜采用不小于0.5mm2的多股软线。

6.2.3  动力回路用电缆的线芯截面,应按电动机的类型和功率所对应的额定电流及机械强度选择,且应不小于1.0mm2。要求

为:

1  不同铜芯截面的允许持续载流量(建议性基础值),可按

附录E查得。

    2  间断运行的阀门电动装置( 380V.AC)动力回路电缆线芯截面选择,可按附录F(或者使该阀门电动装置额定电流的1.5倍小于所选截面对应附录E中所列的数值)选择。

    3连续性负荷电力电缆线芯截面选择:连续性负荷最大电流的两倍应小于所选截面对应附录E中所列的数值。

6.2.4测量及控制回路用补偿电缆的线芯截面,应按仪表或计算机温度模件的最大允许外部电阻及机械强度选择,且应不小于1.0mm2。

    当仪表与热电偶之间的信号传输距离较远且不能满足其最大允许外部电阻要求时,可采用就地冷端温度补偿的连接方式。

    不同材质的补偿电缆的往复电阻值见附录G。

    6.3电缆合并

6.3.1  起止点相近的同类信号电缆,可合并选用多芯电缆。

    控制盘内两侧端子排的引出线,不宜直接合并为一根电缆引出,必要时,可利用盘内端子转接后再合并的连接方式。

6.3.2要求抗干扰的微弱信号及低电平信号,不应与强电回路

合用一根电缆。

6.3.3  同一安装单位中,对抗干扰要求不高的普通测量控制信号,可与其电源回路合用一根电缆,如热电偶冷端温度就地补偿测量系统、执行器、带位置指示的电动门等。

6.3.4DCS控制对象中,380V.AC动力电源回路不得与控制回

路  I/O信号合用一根电缆;同一安装单位中的开关量输出(DO)

与开关量输入(DI)可以合用一根电缆。

6.3.5  电缆允许选用的最多芯数或对数,应根据电缆线芯的截面、电缆外径和是否铠装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外径不宜超过30mm。

6.3.6单根电缆实际使用的芯数(或对数)超过6芯(或3对)

时,视芯数(或对数)的多少,可预留1~2芯(1对)备用,

但两根及以上的电缆的起止点相同时,可不必在每根电缆中都预留备用芯(对)。

 6.3.7控制室下方电缆夹层中的盘间联系电缆,不论线芯(对)

数量,均可不预留备用芯(对),只保留自然备用芯(对)。

7  电缆敷设

电缆通道及敷设

7.1.1  测量、控制、动力电缆宜采用电缆桥架敷设。

7.1.2电缆通道路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避免遭受机械性外力、过热、腐蚀及易燃易爆物等的危害,当必须经过有腐蚀、易燃或易爆的地方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2便于安装、维护口

    3路径应尽量短,并保证足够的断面。

7.1.3  明敷电缆与管道之间无隔板防护时,其间净距宜符合表

7.1.3的规定。

 

DL/T 5182-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 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 电缆设计技术规定 条文说明_1

7.1.4  水平电缆通道中电缆桥架至各处的垂直净距,应满足电缆能方便地敷设和固定,并符合下述规定:

    1电缆桥架层间:不小于150mm。

    2最上一层至构筑物、梁底、电缆沟顶:不小于200mm,

并满足电缆弯曲半径的要求。

    3最下一层至电缆沟底:不小于1Oomm。

    4最下一层至厂房内地坪:不小于2000mm.

    5最下一层至电缆夹层地坪:不小于200mm(但至少在一侧不小于800mm宽的通道处应不小于1400mm)。

7.1.5  电缆通道中电缆桥架的宽度,不宜大于600mm。电缆桥架的两侧中,至少在一侧应有不小于800mm宽的空间。

7.1.6  当电缆通道中有两组多层电缆桥架水平敷设时,其支撑立柱应布置在两组桥架的中间或分布在两组桥架的外侧,而不应只布置在两组桥架的一侧。

7.1.7  电缆桥架水平敷设时,其支撑立柱的间距宜为1500mm至2000mm。

7.1.8  光缆、电缆在任何敷设方式或任何路径改变方向时,都应满足允许弯曲半径的要求。光缆、电缆允许的弯曲半径应不低于下列数值(D为外径):

    光缆    15D(静态)20D(动态)

    耐火电缆    8D

    铠装电缆    12D

    铜带屏蔽电缆    12D

    聚氯乙烯绝缘及护套电缆  6D

    氟塑料绝缘及护套电缆    10D

 7.1.9  电缆群敷设在同一通道中多层水平电缆桥架上的配置,宜按下述电缆类别“自上而下”顺序排列:带屏蔽信号电缆[TC、RTD, (4~20)mA;DI, DO]、强电信号控制电缆、电源电缆、电动门动力回路电缆。

    每层桥架上的电缆可紧靠或重叠(不宜超过4层)敷设。

7.1.10计算机信号电缆与一般强电控制电缆不宣敷设在同一保护管内,但允许在带有中间隔板的同一层电缆桥架中敷设。

7.1.11  明敷电缆不应平行敷设在油管路及腐蚀性介质管路的正下方,也不应在油管路及腐蚀性介质管路的阀门或接口下方通过。

7.1.12布置在零米层的盘、箱、柜等,其下面应设置与电缆沟连通的电缆出线沟道或预埋电缆保护管(或保护框,后略)。

    保护管管口在落地式盘、箱、柜内露出地面的高度宜为

    保护管管口至悬挂式盘、箱、柜底面的距离宜为200mm~250mm。

7.1.13  电缆在穿墙、穿楼板的孔洞处,应设置保护管。

7.1.14  电缆桥架外的各种电线、补偿导线应敷设在保护管中,保护管与接线盒及检测元件之间应用金属软管连接。

    金属软管与保护管之间应用压接(卡套),金属软管与箱、盒及就地设备之间应用螺纹连接。

7.1.15  电缆垂直敷设可采用封闭型桥架或竖井,否则在离地面或楼板2m高的地段,应设置护围或保护罩。

7.1.16  电缆保护管的选择应满足使用条件所需的机械强度和耐久性,并符合下列规定:

    1需采用穿管抑制电气干扰的控制电缆,应采用钢管a

    2防火或机械性要求高的场所,宜采用钢管。

    3满足工程条件自熄性要求时,可采用难燃性塑料管。

    4一般情况,可采用硬质塑料管。

7.1,1 7  电缆保护管的内径,应不小于电缆外径或多根电缆包络外径的1.5倍。

7.1.18单根电缆保护管的敷设路径,不宜超过3个弯头:直角弯不宜超过2个。整根电缆的保护管应自成一体,不得中断。

7.1,1 9在爆炸性气体危险场所敷设电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尽可能使电缆远离爆炸释放源,敷设在爆炸危险较小的场所。

    2易燃气体比空气重时,电缆应在高处架空敷设,且采用穿管或封闭式电缆桥架。

    3易燃气体比空气轻时,电缆应在低处采用穿管或封闭式电缆桥架敷设,也可采用电缆沟敷设。

7.1.20电缆沿输送易燃气体或液体的管道敷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缆应沿危险程度较低的管道一侧敷设。

    2  易燃气体比空气重时,电缆宜敷设在管道上方。

    3  易燃气体比空气轻时,电缆宜敷设在管道下方。

7.1.21  电缆穿管或电缆桥架穿过不同爆炸性气体危险区域之间的墙、板孔洞处,应以阻燃性材料严密封堵。

7.2  电缆桥架

7.2.1  电缆桥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表面光滑、无毛刺。

    2适应所在环境并保持稳固。

    3符合所在环境的阻燃、防火要求。

    4满足所需的承载能力。

7.2.2电缆桥架的材质:

    1一般情况,宜采用钢材质。

    2技术经济综合较优时,可采用铝合金。

    3在某些强腐蚀环境下,可采用满足难燃性要求的玻璃钢。

7.2.3钢质电缆桥架,宜采用热浸镀锌的防腐处理,也可采用冷浸镀锌或喷塑的防腐处理。

7.2.4  电缆桥架及其支撑立柱的强度,应满足电缆及桥架附属件荷重和安装维护等的受力要求:

    1有可能短暂上人时,按900N的附加集中荷载计。

    2机械化施工时,计入纵向拉力、横向拉力和滑轮重量等影响。

    3在户外时,计入可能有覆冰、雪和大风的附加荷载。

7.2.5  电缆桥架的整体结构,应满足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要求,且符合下列规定:

    1  桥架允许承受的最大荷载,不得超过使桥架最初产生永久变形时的最大荷载的2/3

    2梯型桥架、槽型桥架及组合型桥架在允许均布承载作用DL,T 5182—2004

下的相对挠度值,对钢材质不宜大于1/200;对铝合金材质不宜大于1/300。

    3钢材质托臂在允许承载下的偏斜与臂长的比值,不宜大于1/100。

7.2.6电缆桥架种类的选择:

    1  环境较好,空气洁净的场所,可采用梯形桥架。

    2在有易燃挥发物及粉尘的场所(如锅炉炉顶及汽机本体四周油管区等),需屏蔽外部电气干扰的场所,宜采用封闭线槽或槽型桥架。

    3在下列场所采用梯形桥架时,电缆通道的最上一层,宜采用有罩盖的电缆桥架,最下一层宜采用有底板的电缆桥架。

    1)栅格式楼板及易积聚灰尘的场所。

    2)有火星或杂物及易被机械碰伤的场所。

    4油管道附近及与热管道交叉的场所应采用耐火槽盒。

 7.2.7电缆桥架的直线段超过下列长度时,应留有不少于20mm的伸缩缝。

    l钢桥架:30m。

    2铝合金或玻璃钢桥架:15m。

 7.2.8金属桥架系统,应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并接地。

7.2.9  位于振动场所的电缆桥架系统,对包括接地部位的螺栓在内的所有螺栓连接处,应装设弹簧垫圈。

    7.3  电缆防火

7.3.1  电缆敷设应避开爆炸性气体区域、爆炸性粉尘区域及火灾危险区域。

7.3.2  电缆敷设在油箱、油管道、热管道以及其他容易引发电缆火灾的区域,应重点采取防火措施,如实施阻火分隔,宜采用难燃性或耐火性电缆。

7.3.3电缆阻火分隔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l  电缆通道的分叉处,宜采用防火枕进行阻火分隔。

    2电缆通道进入控制室下的电缆夹层处,宜设置防火墙(采用防火枕、矿棉块等软质防火堵料进行阻火分隔);对于两机一控的单元控制室下的电缆夹层,宣有隔墙将两机组的夹层隔开。

    3  电缆引至盘、台、箱、柜的开孔部位及贯穿隔墙、楼板的孔洞处,均应采用防火堵料进行阻火分隔。

    4  电缆竖井在零米层与沟(隧)道的接口以及穿过各层楼板的竖井口,应采用防火枕或防火堵料进行阻火分隔。当电缆竖井的长度大于7m时,每隔7m应设置阻火分隔。

7.3.4采用难燃性电缆,应符合GB/T 12666.1的规定。多根电缆密集配置时的难燃性,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7.3.5在外部火焰燃烧中,需要维持通电一定时间的重要连锁保护回路,应实施耐火防护或采用耐火电缆。

7.3.6实施耐火防护的方式:根据电缆的数量及敷设方式,可采用防火涂料,穿耐火管、耐火槽盒、封闭式耐火桥架等;在无爆炸性粉尘区域可采用半封闭式耐火桥架。

7.3.7采用耐火性电缆,应符合GB/T 12666.6-- 1990中A类的要求。

7.3.8采用难燃性、耐火性材料产品,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缆用封闭式防火槽盒及防火隔板的燃烧性能应达到GB 8624-- 1997中规定的A级或B级的要求。

    2  电缆防火涂料符合GA181的有关规定。

    3防火堵料(有机、无机)、阻火包等封堵材料应符合GA161的规定。

    4采用的难燃性、耐火性材料产品,应适用于工程环境且具有耐久可靠性。

8接  地

8.0.1  下列设备适当的金属部位应接地,另有规定者除外:

    1  电气设备的外壳或基础。

    2不要求浮空的盘、台、箱、柜的框架。

    3金属电缆桥架。

    4屏蔽电缆的屏蔽层芯线。

    5各计算机系统内不同性质的接地(如电源地、信号地、

逻辑地、机柜浮空后接地等)。

    第1~3款,可接入就近的电气保护接地系统。

    第4款,应符合8.0.9的规定。

    第5款,宜设置专用的计算机系统总接地箱。

8.0.2下列设备可不接地;

    1  在导电不良的地面上装设的电气设备(额定电压不大于380V.AC或不大于440V.DC)可不接地:但当维护人有可能同时触及到电气设备的外壳和已接地的其他物件时,则仍应接地。

    2  在干燥场所,当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为127V.AC或

110V.DC时,其外壳可不接地;但在爆炸危险场所除外。

    3装在已接地的金属构架上不浮空的电气设备,其外壳可不接地。

8.0.3保护接地应牢固可靠,且不应串联接地。保护接地的电阻值,应符合电气保护接地现行的有关规定。

8.0.4  当利用自然接地体(如金属构件一金属管道等)作为接地线时,应保证其全长为完好的电气通路。当利用串联的自然接

地体作为接地线时,应在其串接的部位焊接金属跨接线。

 8.0.5金属电缆桥架的端部及电缆桥架层间,均应用导线牢固连接,且在沿电缆桥架长度方向,宜每隔10m~15m良好接地一次。

8.0.6计算机系统的接地应牢固可靠,宜与电厂电力系统公用一个接地网,接地电阻应符合制造厂的要求,一般不大于0.5Ω。

    当制造厂要求采用独立地网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2Ω。

8.0.7计算机系统的总接地箱,可设置在集中控制室下的电缆夹层中,它与电气地网的连接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同一制造厂的计算机系统内不同性质的接地,均经绝缘电缆引至总接地箱上的总接地板,然后用绝缘电缆与地网单点连接。在地网上,计算机系统接地点与电气设备接地点之间应保持

足够的距离并符合厂家要求。

    2不同制造厂的计算机系统(如DCS和DEH等),制造厂

不同意在总接地箱处共地时,总接地箱内可设置两块接地板,分别用绝缘电缆按厂家要求与电气地网连接。

    3  当计算机系统厂家有特殊要求时,可设置相应的总接地箱及箱上的分组接地板和总接地板。

8.0.8  计算机系统总接地箱中,各种电缆与接地板的连接,宜采用线鼻子压接后用带弹簧垫圈的螺栓连接或焊接。

8.0.9屏蔽电缆的屏蔽层不得浮空,必须接地,其接地方式一般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信号源浮空时,屏蔽层应在计算机侧接地。

    2当信号源接地时,屏蔽层应在信号源侧接地。

    3  当放大器浮空时,屏蔽层的一端宜与屏蔽罩相连,另一端宜接共模地(当信号源接地时接现场地,当信号源浮空时接信号地)。

    4当屏蔽电缆途经接线盒或中间端子柜分开或合并时,应在接线盒或中间端子柜内将其两端电缆的屏蔽层通过端子连接。8.0.10计算机系统各种用途接地线的截面选择应符合厂家要求,一般情况可按下述规定选取:

    1  总接地板至地网接地点连接的接地线截面,宜不小于50mm2。

    2系统内不同性质的中心接地点至总接地板连接的接地线

截面,宜不小于25mm2。

    3机柜间链式接地连接线的截面,宜不小于16mm2。

    4系统外设经三孔插头接地,按厂家预制电缆的要求。

    5上述各项接地线,可采用低压铜芯电力电缆。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危险场所的分类

A.1  爆炸性气体危险场所口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按下列规定进行分区。

    1 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

    2 l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

    3 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存在的场所。

A.2爆炸性粉尘危险场所口根据爆炸性粉尘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按下列规定进行分区。

    1  1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粉尘的场所。

    2 11区:有时会将积留下的粉尘扬起而偶然出现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场所。

A.3火灾危险环境。根据火灾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以及危险程度及物质状态的不同,按下列规定进行分区。

1  21区:具有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数量和配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场所。

    2 22区:具有悬浮状、堆积状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虽然不可能形成爆炸混合物,但是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场所。

    3 23区:具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场所。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爆炸与火灾危险场所等级表

B.1  爆炸与火灾危险场所等级见表B.1。

表B.1  爆炸与火灾危险场所等级表

    场所名称

 

场所

等级

    场所名称

 

场所

等级

l

 2

 3

 4

 5

 6

 

 7

 

  原油油罐区

  原油油泵房

  渣油、柴油油泵房

  原油装卸车站台

  燃料油装卸车站台

  轻、重柴油装卸车站台

  燃料油或轻、重柴油罐

 

区及阀室

2

2

21

1

21

21

 

21

 

  8

  9

 

  10

  11

  12

 

  13

 

  燃气轮机电厂轮机室

  燃气轮机电厂辅机室

  (以柴油或天然气为燃料)

  制氢站电解槽室

  氢气贮罐区

  天然气瓦斯减压站

  煤粉仓层

 

 

    2

    2

 

    1

    1

    l

    22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危险场所中能引起危险的可燃物质的种类

5146
国家标准下载

下载说明:
1.请先分享,再下载
2.直接单击下载地址,不要使用“目标另存为”
3.压缩文件请先解压
4.PDF文件,请用PDF专用软件打开查看
5.如果资料不能下载,请联系本站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大名:
联络: QQ 或者 邮箱
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验证码: 8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