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标准吧 > 标准下载 > DL T 414 2004 火电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DL T 414 2004 火电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时间:2012-5-28 14:42:50 作者:标准吧 来源:DL 阅读:675次
DL T 414 2004 火电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火电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DL/T 414-2004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火电厂环境监测项目、采样技术、分析方法及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火电厂的环境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8170数值修约规则

  GB 12349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

  GB/T 12720工频电场测量

  GB 12998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GB 12999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GB 13223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 13931  电除尘器 性能测试方法,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CJ/T3008.1~5城市排水流量测量堰槽测量标准

  HJ/T42周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氯化物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HJ/T43固定污染漂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T46定电解电位法二氧化碱测定技术条件

  HJ/J47烟气采样器技术条件

  HJ/T48烟尘采样嚣技术条件

 HJ/T75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JJG 20玻璃量器检定规程

  JJG 98非自行天平试行检定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标准状态standard state

  烟气在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Pa时的状态,简称“标态”,本标准中所规定的大气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均指标准状态下干烟气的数值.

3.2

  工频电场与磁场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leld and magnetic fleld

  特指频率为50Hz发输电设备产生的准均匀电场和磁场,包括单相交流电场、磁场和三相交流电场、磁场.

3.3

  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regular notes、irregular noise

  在测量时间内,声级起伏不大予3dB (A)的噪声为稳态噪声,否则称为非稳态噪声.

4排水水质和排放量监测

4.1监测目的

  对火电厂外排废水实施常规监测,以反映火电厂废水排放现状,为环境管理、排水治理提供依据.

4.2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为下列条类外排水t

  a)电厂废水总排放口排水;

  b)灰场(灰池)排水;

  c)工业废水;

  d)厂区生活污水;

  e)其他可能对受纳水体产生污染的排水,

  f)经过各类废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外排水。

4.3采样原则

  废水水质采样应具有代表性.采样前应了解各系统排水的排放规律和排水中污染物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的变化情况,监测时应测定采样时排放口处排水的流量;临时性排水采样时,同时记录该次排水总量.

4.4采样点设置

    废水集中对外排放的电厂,采样点设在总排放厂界外出口处;废水分多路对外排放的电厂,采样点设在各路废水对外排放出口处;各废水处理系统集中对外排放或分别排放的废水采样点的设置一般应在厂区对外环境排放出口处,见表1。

表1排水监测采样点

    编号

    排水种类

    采样点

    l

电厂综合排放废水

电厂废水总排放口厂界外出口处

    2

灰场(灰浊)排水

灰场(灰池)的澄清灰水外排口出口处

    3

工业废水-

电厂工业废水外排口出口处

    4

厂区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外排口厂界外出口处

    5

其他废水

其他废水外排口出口处

    6

备类废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外排水

对应处理裴置的外排口出口处

  a火电厂厂区工业废水不包括灰渣水和厂区生活污水

 

  可根据本厂的工艺及水系统特点和实际需要,对上述采样点做部分调整.确定自选采样点时应注意采样点的地点、部位、采样时间以及采样方法,保证所采样品的代表性。监测报告中应注明自选采样点的位置。

    采集管(渠)道出口处的水样时,一般宜在水流中部采样,当排水管(渠)道的水较深时(如大于1.Om),可由表层水面起向下至l/4深度处采样。监测水中含油量时,应按4.6的规定进行.

4.5采样时间与采样周期

4.5.1采样时间

  每次监测采集2个样品,分别在同一天的上午和下午各采取1个。

  临时性排水在排放过程中采样1次.

4.5.2采样周期

  备类排水监涮项目的采样周期见表2。监测时可根据本厂的排水情况和有关要求,适当缩短采样周期。                  表2排水监测采样周期

 

排水种类a

监测项目

 

 

灰场(灰池)排水

 

厂区工业废水

 

厂区生活污水

各类水处理装置

处理后的外排水b

 

其他排水b

pH值

1次/旬

1次/旬

 

 

 

悬浮物

1次/旬

1次/旬

1次/月

 

 

COD

1次/旬

1次/旬

1次/月

 

 

石油类

 

>2次/月

 

 

 

氟化物

1次/月

1次/月

 

 

 

总砷

1次/月

1次/月

 

 

 

硫化物

1次/月

 

 

 

 

挥发酚

1次/年

1次年

 

 

 

氨氮

 

 

 

 

 

BOD5

 

 

1次/季

 

 

动植物油

 

 

1次/月

 

 

水温

 

1次/月

 

 

 

排水量

1次/月

1次/月

1次/月

 

 

    a监测项目可根据当地环保管理部门的要求增减;

    b监测项目根据排水的性质决定

4.6采样方法

4.6.1采样容器

    采用聚乙烯或硬质玻璃容器。

    对盛放测金属污染物水样的容器,先用不含该类金属成分的洗涤剂清洗,再用自来水冲冼,并尽可能减少容器内壁的残留水分,然后用酸浸泡处理后再用自来水清洗干净,对内壁清洁的容器,可直接用自来水洗刷干净后再用酸浸泡处理。凡须做酸浸泡处理的容器,在酸浸泡前应少用或不用洗涤剂清洗.

    对盛放待测有机物水样的容器,应用铬酸洗液、自来水、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依次洗净,

    对盛放其他监测项目水样的容器与盛放金属污染物水样容器的处理方法相同,但所有洗涤剂中不得含有待测成分。

  玻璃容器可用体积分数为50%的HNO3、50%的HCI或王水漫泡,聚乙烯塑料容器用体积分数为50%的HNO3,和50%的HCI浸泡.测定金属污染物时,可靠的浸泡条件是70oC下浸泡24h,条件不具备时也可常温浸泡并适当延长浸泡时间;对盛放其他监测项目水样的容器,浸泡条件为常温浸泡8h。

  容器处理后贴上标签备用。

  各采样点的采样容器应专用。

4.6.2现场采样

  水质采样技术按GB/T 12998的规定执行。

  现场采样可用手工采样或自动采样,井作好记录。采样时用待采水样荡洗盛样容器内壁3次,再按要求体积采集水样,并在标签上注明采样时间、地点及样品类别(监测项目)、采样人姓名和采样


时的天气情况等·对需保存一段时间再分析的水样,在采样后立即按各项目测试方法的要求加入保护试剂。如需要在采样前加入保护试剂,则不能再用特采水样荡洗盛样容器。

    采样结束前仔细检查采样记录和水样,如发现有学习漏采或不符合规定者,应立即补采或重采。

4.6.3采样量

  各监测项目的最小采样量见表3.

表3水质监测采样体积与样品保存方法

监涮项目

保存条件

允许保存时间

采样体积mL

推荐盛样容器

pH值

现场测定

-

-

P.G

最浮物

采样后尽快测定,或4oC冷藏

24h

200~400

 

COD

采样后尽快测定,或加硫酸至pH1—2

7d

100

 

石油类和动

植物油

加盐酸至pH<2, 2℃~5℃冷藏

 

24h

 

500—50∞

 

G

 

氯化物

4℃冷藏

28d

300

P

总砷

采样后加硫酸至pH<2.或加碱调节pH<12

1个月

300~500

 

 

硫化物

 

在现场用氢氯化钠调至中性后,每升水样加3mL 1mli/L的醋酸锌和6mL 1mol/L的氢氧化钠至pH=10~12.或4oC闭光冷藏

 

24h

 

 

500

 

G

 

 

 

挥发酚

采样后尽快分析,或加磷酸至Ph=4,每升水样加1g硫酸铜。5℃~10℃冷藏

 

1OOO

 

BG

 

氨氮

加硫酸至pH<2,2℃~5℃冷藏

尽快

500

P(A).G(A)

BOD5

尽快测定(不超过2h).戚2C~5℃冷藏

 

1000

G

水温

现场测定

-

-

-

注:P-聚Z烯塑料桶(瓶);G一玻璃瓶;P(A)、O(A)一用体积分数50%的硝酸洗涤后的聚乙烯塑料桶(瓶)、

玻璃瓶;BC-硼硅玻璃

4.6.4水质采样注意事项

  除BQD5、pH值和悬浮物等测试项目外,一般宜将上、下午采集的样品混合作为该次监测的分析样品。当备采样点上、下午排水流量不变或变化很小时,两个样品可做等容混合·否则根据流量的不同按比例混合;pH值应在现场测定;BOD5和悬浮物的监测应在采样后尽快分析;BOD5、pH和悬浮物等项目,取上、下午测定值的平均值.

    用于检测油、悬浮物等项目的水样应在不同深度采集,按比例混合后作为一个排水样品,采样体积视待测物含量而定。

  监测BOD5、硫化物、挥发酚等项目,应分别单独采样。用于检测BOD5,项目的采样瓶应具锥型磨口玻璃塞,容器标签上注明监测项目,

  对作BOD5分析的水样,采样时应使水样充满容器至溢流并密封保存.

4.7水样的保存与运输

4.7.1基本要求

    保存水样的基本要求如下:

    a)减缓或抑制水样的生物变化;

    b)减缓水样的化学变化(络合、氧化还原、聚合等);

    c)减缓水样的物理变化(光照、温度变化、静置或振动,暴露或密封等产生的挥发、沉淀、容器内璧吸附等).

    为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在监测工作中应尽可能缩短样品的运输和保存时间。水样最好是现场

分析或采样后尽快分析,无条件现场分析但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样品分析时,可优先考虑冷藏保存法。在通常情况下,4℃下冷藏的水样,可至少保存24h。只有确信不会引入干扰或造成样品污染时,才考虑添加化学试剂(保护试剂).各排放口水样的保存方法依测定项目而定,分析前,水样应放置在避光和低温处·

  样品保存所需添加的化学试剂,应使用优级纯(保证试剂)或高纯试剂,尤其在采集微量金属污染物监测项目的水样时,更需注意保护试剂的纯度。

    测定项目为溶解态物质的样品,必须在过滤后酸化保存。

4.7.2保存方法

    水样的保存和管理按GB/T 12999的规定进行。各监测项目的水样保存方法(推荐)见表3.

    水样运输前,将样品容器的内、外盖盖紧,固定在包装箱内,以防止运输途中破损,除了防震、避免日光照射和低温外,还要防止新的污染物进入容器和沾污瓶口,使水样变质,运输时应有押运人员,水样交化验室时,交接双方必须清点水样瓶数,并检查样品瓶有无破损和沾污,在交运单上签字,注明日期和时间.

4.8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4.8.1监测项目

  各类排水的监测项目确定原则如下t

  a)各监测单位可根据本厂的具体情况,对监测项目做适当的调整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b)连续3年未检出(即低予相应分析方法最低检出浓度)的项目,可适当延长监测周期,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c)各类排水监测项目见表2。

4.8.2分析方法

  表2规定的各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见表4。

  分析方法选用顺序为:

  a)国家标准水质分析方法(环境水样);

  b)行业级标准方法;

  c)其他参考方法。

  可选用专用仪器(如测汞仪、测油仪、COD快速测定仪、BOD5测定仪等)或采用在线连续监测仪器的方法进行测量,测量时,应注意所用仪器及方法的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等指标,至少应与表4中给定方法的相应值相当,监测报告中应注明分析方法·

表4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一览表

监测项目

方法名称

适用范围

测试方法

pH值

玻璃电极法

工业废水

GB/T 6920

悬浮物

重量法

地面水、地下水、工业废水

GB/T 11901

COD

重铬酸盐法

COD大于30mg/L的水样

GB/T 11914

石油共和动植物油

(l)红外分光光度法

地面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GB/T 16488

(2)重量法

SD164

 

(1)离子选择电极法

地面水、地下水和工业废水

GB/T 7484

氟的无机化合物

(2)氟试剂分光光度法

GB/T 7483

(3>茜素磺酸锆目视比色法

饮用水、地面水、地下水和工业废水

GB/T 7482

 

总砷

(1)二乙基二琉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水和废水

 

GB/T 748S

 

(2)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地面水、地下水和饮用水

GB/T 11900

 

表4(续)

    监测项目

    方法名称

    适用范圈

  测试方法

 

 

  (1)亚甲基兰分光光度法

 

地下水、地面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GB/T 16489

 

碱化物

  (2)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分光光度法

废水

SD164

 

(3)碘量法

 

 

地下水和废水

 

GB/T 60

 

SD164

挥发酚

蒸馏后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饮用水、地面水、地下水和工业废水

GB/T 7490

 

  (1)钠氏试剂比色法

工业废水

GB/T 7478

氨氯

(2)蒸馏滴定法

GB/T 7479

BOD5

稀释与接种法

含量范围:2mg/L—6000mg/L。

GB/T 7488

水温

温度计法

地表水

GB/T 13195

4.9废水排放流量测量

4.9.1流量测量一般要求

  流量测量一般要求如下t

  a)采用明渠式测流槽、测流堰,须修建一段满足CJ/T3008.1—5要求的渠道;

  b)采用管道方式测流量时按所选用的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要求实施。

4.9.2流量测量周期

    各排水口的废水排放量应定期测量,见表2。对废水排放量变化较大的排放口,应加大测量频率,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4.9.3流量测量装置技术指标

    封闭管道排水流量可用管道式电磁流量计、管道式超声波流量计等测量;明渠排水可用各种明渠式流量计测量。

    测量装装置精度为士O.l%满量程。

    以上两类流量测量装置须有计量部门的计量检定,符合国家计量标准.

5锅炉烟气排放监测

5.1监测目的

  监测火电厂锅炉烟道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为环境质量管理和总量控制提供可靠依据。

5.2监测项目

  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

  烟气含氧量及温度、湿度、压力、流速、烟气量(标准于烟气)等辅助参数.

5.3监测方法

  根据GB 13223的要求,火电厂锅炉排放烟道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烟气各辅助参数,按HU/T 75的规定采用烟气连续监测装置进行监测。

  未安装烟气连续监测装置的火电厂按GB/T 16157的规定采用直接采样法或便携式烟气监测仪进行监测。测量时执行HJ/T 47和HJ/T 48的规定.

5.4 接采样监曩I方法

5.4.1监测周期

  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每年测定1次。除尘器大修前后应测定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同时测量各项烟气辅助参数。

5.4.2测定条件

  测定条件为:

  a)燃烧煤种和锅炉运行工况稳定,锅炉负荷大于75%额定值;

  b)测试期间锅炉不进行吹灰、打渣,不投油助燃,系统不启停,不调整送引风机挡板;

  c)测试前作好原始资料收集、试验大纲编写、仪器校验和安全措施等各项准备工作。

5.4.3采样部位、采样孔和采样点

5.4.3.1采样部位

    采样部位、采样孔和采样点的设置按GB/T 16157的规定执行。当条件不能满足时,按以下方式进行。

    烟尘采样部位选择应符合HJ/T 48的规定,选在较长直段烟道上,与弯头或变截面处的距离不得小于烟道当量直径的1.5倍。对矩形烟道,其当量直径D=2AB/(A+B),式中A、B为边长。测量光束一般需通过烟道中心线。水平管道截面应考虑烟尘重力沉降因素。

    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其监测孔前直管段长度必须大于监测孔后的直臂段长度,在烟道弯头和变截面处加装导流板,并适当增加采样点数。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采样部位应符合删HJ/T 47的规定,选在脱硫、脱硝装置或系统进入烟囱的烟道上,或烟囱的合适位置.与烟尘采样部位的距离不小于0. 5m.

    在新机组的设计和安装施工中,应按上述技术要求设置采样孔。

5.4.3.2烟尘采样点

5.4.3.2.1圆形断面烟道上的采样点

    圆形断面烟道上的采样点如下:

    a)按照GB/T 16157规定的圆形烟道等面积圆环采样位置设置,由表5确定圆环数m和测点数,测点距烟道内管壁的距离系数见表6,测点距烟道内管壁的距离等于烟道直径乘以表6中的距离系数。

    b)采样孔设在与圆形断面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线上,开四个或相邻的两个孔。采样孔尽可能选在烟道两侧。

    c)烟道直径大于4000mm时,可按表5外推。

    采样点距烟道中心的距离按式(1)计算,即

    rn=R√2n-1    (1)

            2m

式中: rn -采样点距烟道中心的距离-m;

    R——烟道半径,m;

    n-由烟道中心算起的测点序号:

    m——确定的环数,由表5查得,

表5 等面积环数和测点数

烟道直径D

mm

等面积圆环数

m

测量直径条数

 

测点总数

 

D≤600

 

 

l

600<D≤1000

2

2

4 ~8

1OOO<D≤2000

3

2

6~12

2000<D≤3000

4

2

8~16

30∞<D≤4000

5

2

10~20

D>4000

6

2

12~24


表6测点距烟道内管壁的距离系数

测点教

 

环   数

l

2

3

4

5

6

l

0.146

0.067

O.044

0.033

0.026

0.021

2

0.854

0.250

0.146

0.105

0.082

0.067

3

 

0.750

0.296

0.194

0.146

0.105

4

 

0.933

0.704

0.323

0.226

0.183

5

 

 

0.854

0.677.

0.342

0.255

6

 

 

0.956

0.806

0.658

0.359

7

 

 

 

0.895

0.774

0.641

8

 

 

 

0.967

0.854

0.745

9

 

 

 

 

0.918

0.817

lO

 

 

 

 

O.974

0.875

11

 

 

 

 

 

0.933

12

 

 

 

 

 

0.979

5.4.3.2.2矩形断面烟道上的采样点

  矩形断面烟道上的采样点如下:

  a)将矩形断面烟道用经纬线分成若干面积相等的小矩形,各小矩形对角线的交点为采样点

  b)沿烟道断面边长均匀分布的采样点数由表7确定;

  c)烟道断面边长大于4m时,采样点可按表7外推。

  其他形状烟道上的采样点可参照上述原则布置,

表7 矩形断面沿边长均匀分布的测点数

矩形烟道断面边长

mm

<500

 

50~1000

 

1000~2000

 

2001~ 3000

 

3001 ~4000

 

涮点排数

2

3

4

5

6

5.4.3.3 二氧化硫、氨氯化物采样点

  采集二氧化硫、氨氧化物样品时,采样管伸入烟道的深度至少达1/3烟道直径,烟道有漏风时,采样点与漏风的距离至少为烟道当量直径的1.5倍,达不到此要求应消除漏风。

5.4.4烟尘排放浓度及除尘器械除尘效率的测定

5.4.4.1烟尘排放浓度的测定方法

  烟尘排放浓度的测定方法见表8.

表8 烟尘排放浓度的测定方法

    被测物

   测量方法

    应用标准

 

    重量法

    GB/T 16157

    烟尘

 

    浊度法

 

    光学法

散射法

   HU/T 75

  a采用便携式烟尘浓度测试仪,如激光浊度仪,红外光散射测尘仪等

5.4.4.2除尘器除尘效率的测定方法

  除尘器除尘效率的测定采用同步测量除尘器前后的烟尘浓度的方法,计算得到除尘器除尘效率。烟尘排放浓度的测定方法见表8,电除尘器效率的测定方法执行GB/T 13931的规定。

5.4.5烟气中二氧化硫、氨氲化物浓度的测定

5.4.5.1分析方法

  气态污染物的分析方法见表9。

表9气态污染物测量分析方法

被测物

分析方法

应用标准

适用范圈

二氧化硫

碘量法

 

 

 

甲醛一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T 5262

 

直接采样方法

定电位电解法

HJ/T 46

紫外荧光法

HJ/T 75

仪器监测法

非分散红外法

 

 

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HJ/T 43

 

 

NO

 

定电位电解法

 

HJ/T 45

直爰采样方法

 

氰氯化钧

 

NO2

非分散红外法

 

 

化学发光法

HJ/T 75

仪器监测法

5.4.5.2氨氧化物浓度的表示方法

  在烟气中测定氨氧化物浓度.无论测定的是NO或是NO2,都应统一折算到NO2来表示,标准状态下,干烟气NO折算到NO2的系效是1.53,即NO2=1.53NO。

5.5烟气辅助参数的监测

  烟气辅助参数的监测方法执行HJ/T 75的规定.

5.6烟气排放的连续监测

  烟气排放的连续监测方法执行HJ/T 75的规定.

5.7数据处理

5. 7.1烟尘排放量的计算

5.7.1.1烟道断面烟尘排放量的计算

  根据在累积采样时间内由除尘器出口烟道断面上所采集烟尘的净重可计算烟道断面烟尘排放量,

按式(2)计算,即

    Aimi

qi=        ×60                                  (2)

     fti

  式中

 qi——第i除尘设备出口烟道测量断面烟尘排放量.Kg/h,

 Ai --第i除尘设备出口烟道测量断面面积,㎡;

 f——采样嘴有效断面面积,㎡

 mi——第i除尘设备出口烟道所集烟尘质量,kg

 ti -第i烟道断面采样累积时间,min.

5.7.2锅炉烟尘排放量的计算

  锅炉烟尘排放量为相应各台除尘器出口烟道断面烟尘量的总和,按式(3)计算,即

式中:             n

q=∑qi                                     (3)

im1

q——锅炉烟尘排放量,kg/h;

    n-除尘器出口烟道数.

5.7.3爆坐排放浓度的计算

    实际条件下湿烟气含尘浓度按式(4)计算,即

    Q× 106

C8=    q6                                                (4)

    式中;

    C8——实际条件下湿烟气含尘浓度,mg/m3

    q——实际湿烟气量,m3/h.

    标准状况下的干烟气含尘浓度按式(5)计算,即

       q×104

  c8=  qns                                     (5)

    qns——标准状况下的干烟气量,m3/h。

    标准状况下的干烟气是指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kPa条件下,不水汽或扣除烟中的水分含量的干排烟气。

5. 7.4除尘效率的计算

  除尘效率按式(6)计算,即

      q1-q2

η=    q1    ×100%               (6)

  式中,

  η——除尘器除尘效率,%;

  q1——除尘嚣入口断面测得的烟尘量,kg/h:

  q2——赊尘嚣出口断面测得的烟尘量,kg/h.

5.7.5气态污疑袖排放量的计算

  二氧化硫排放量按式(7)计算,即

qso2 =qmcso2                                           (7)

式中:

qso2——二氯化硫排放量,kg/h:

qm——标准状况下干烟气量,m3/h;

cso2 ——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mg/m3

氮氧化物排放量按式(8)计算,即

    qno3=qmcNo3                      (8)

式中:

  qno3——氮氧化物排放量Kg/h;

cNo3-烟气中氮氧化物浓度,Mg/m3

气态污染物排放浓度也可按式(9)计算,即

    c′=bX+a                       (9)

式中:

c′——标准状态下干烟气中颗粒物或气态污染物浓度,mg,m3;

    (当气态污染物CEMS符合相对准确度要求时,c′=x)

X -CEMS显示的物理量;

b——回归方程斜率;


    a——回归方程截距,mg/m3

  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折算排放浓度按式(10)计算,即

 

   C  = C′×a′                            (10)

           a

  式中

   C  ——折算成过量空气系数为a时的颗粒物或气态污染物排放浓度,mg/m3

   C′ ——颗粒物或气态污染TR 实测浓度mg/m3

a′——在测点实测的过量空气系数;

  a——有关排放标准中规定的过量空气系数,

  过量空气系数按式(11)计算,即

   21

a=21-XO2                                             (11)

  式中t

  Xo2——排气中氧的体积百分数,%.

  颗粒物或气番污染物排放率按式(12)计算,即

    q=c′qns×10-6                                           (12)

  式中:

   q——颗粒物或气态污染物排放率.kg/h;

  qns-——标准状态下干烟气量m3/h.

5.8有关烟气参数和计算

5.8.1排气速度的计算

  烟气流速按式(13)和式(14)计算,即

 W3=Kd√2Pdp                 (13)

                       P

√Pdp=√Pd1+√Pd2+…√Pd3          (14)

                 n

  式中;

  w 3——被测烟道断面烟气平均流速.m/s;

  Kd——皮托管标定系数;

  Pdp——测量烟道断面平均动压值,Pa;

  P——修正后的烟气密度.Kg/m3

  Pdl,Pd2…,Pdn-——备测点动压值,Pa;

  n——测量断面测点总数。

5.8.2烟气流量的计算

  烟气流量换算出标准状态下的干烟气流量。

  实测烟气流量按式(15)计算,即

   qs=3600w3A                                (15)

  式中t

  qs——实测条件下湿烟气流量.M3/h;

  A-烟道断面积,m'.

  标准状况下烟气流量按式(16)计算,即

  qns=3600W3Ap{1-Xh2O}                              (16)

             p0       100

式中:

  qns——标准状况下干烟气流量,m3/h;

   p——实际状况下湿烟气密度.Kg/m3

   Po——标准状况下烟气密度.Kg/m3

   Xh2o——湿烟气中水汽体积百分数,%.

    标准状况下,燃煤锅炉的湿烟气密度取1.30kg/m3,干烟气密度取1.34kg/m3。实际状况下,湿烟气密度按式(17)修正。燃油炉的干、湿烟气密度可根据烟气中主要成分含量计算,即       273   pamb +Ps

    P= PT ·1.013×105                                      (17)

式中

 T-各测点烟气平均温度,K;

 Pamd——当地大气压力,Pa;

  ps——烟气静压平均值,Pa。

  标准状态下的干烟气流量qns也可按式(18)换算,即

            273       panb+ps

   qms=qs× 273+t×1.1013×103     × (1-xh20)                             (18)

  式中

T——标准状态下干烟气流量,m3/h

 ps—排气静压.Pa;

 ts——排气温度,℃。

6工频电场与磁场的监测

6.1监测目的

    了解火力发电厂工频电场与磁场的水平,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

6.2监测项目

  测量厂界工频电场与磁场的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

6.3监翻周期

    厂界工频电场与磁场每年测量两次,测量时间分别为当年的冬季和夏季.

6.4测点设置

  测点设置如下:

  a)在电厂总平面图上,沿着厂界或厂围墙50m—100m选取1个测点,其中至少有两个测点是主要发电设备、变电设备或其他大型电器设备最近距离处。测量点设在电厂厂界外(无围墙)1.Om 处,离地面1.5m.或电厂围墙以外,测点离围墙的距离为围墙高度的2倍,离地面1.5m.

    b)在电厂出线走廊下,以出线走廊下中心为起点,沿垂直于出线走廊的方向每龋2m设置1O个以上监测点。

  c)在厂界外环境敏感点应设置监测点.

  d)测量位置避开外界其他电器设备、建筑物、树木及金属构件等物体,测量时测量人员应离测量装置2m以上。

6.5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执行GB/T 12720的规定。

6.6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性能符合GBtl'12720的规定,仪器应定期请有资质的部门检定.

6.7结果衰示与数据处理

  测量结果用厂界工频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图表示,即在电厂总平面图厂8t备测量点的右下方标出该点的工频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工频电场强度的磁场强度数据计算与处理按国家标准GB/T 12720执行。

7噪声监测

7.1监测目的

    掌握火电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为火电厂噪声控制提供依据.

7.2监测项目

    厂界环境A计权等效连续噪声(LAEg).

7.3监测周期

    每年监测两次,应在接近厂年75%发电负荷时和夏季监测.

7.4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为精密声级计或普通声级计,在测量前后,对传声器、声级计进行整机校准。声级计和声级校准器应定期送计量部门检定校准。

7.5声级计工作特性

    频率计权特性;“A”;时间计权特性:“慢”。

7.6气象条件

    在无雨、无雪、风力小于4级( 5.5m/s)的气象条件下测量.为避免风嚣声的干扰,测量时应加风罩。

7.7测量时间

    测量时间分为昼间: 06:00~22:OO和夜间22:00~06:OO.昼间测量时间一般选在8:00 0 ~12:00和14:00~18:00;夜闻测量时间一般选在22:00—05:00。

7.8传声嚣的设置

    在电厂总平面图上,沿着厂界或厂围墙50m~l00m选取1个测点,测量点设在电厂厂界外或电厂墙以外Im—2m处,距地面1.2m,其中至少有两个测点设在距电厂主要噪声设施最近的距离处,但应避开外界噪声源·如厂界有围墙,测点应高于围墙.

7.9测量方法

  在昼间和夜间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测量,涮量方法执行GB12349的规定,同时要注意排除不能代表厂界环境的偶发性噪声.

7.10结果表示与数据处理

  测量结果环境噪声污染图表示,即在电厂总平面图厂界各涮量点的右下方标出该点的昼间和夜间等效声级.

8监测质量保证及数据处理

8.1实验室基础工作

8.1.1实验的基本要求

  应能够完成电厂水、气、噪声、工频电声和磁声等环境监测工作。

  应配备天平、分析、药品寄放、仪器实验室、应设独立的电加热室,

  实验室内保持良好的照明和通风,精密仪器有防潮设施,

  要备有专用的有害废弃物贮存桶,并放置在安全地点妥为管理和处理.

  经常保持实验室内的清洁卫生,易被污染的样品的制样应有单独的处所.


    实验室内应备有灭火器材,并定期检查.

8.1.2实验用纯水

  符合GB/T 6682中对实验室用水的规定.

8.1.3试剂和溶液的要求

8.1. 3.1试剂的选用原则

  选用试剂时,要核对试剂瓶标签上所列不纯物含量是否符合分析所要求的杂质限量,必要时按标准方法检测杂质含量或进行试剂的提纯。纯度不够或已变质的试剂不使用,配制标准溶液时,要严格按照试验规程的要求操作。标准溶液贮于磨口硬质玻璃试剂瓶中,并贴

上标签.根据试剂的特性,正确选用保管、储存试剂的方法,如采取密封、避光、低温等措施,对于性质不稳定的试剂,注意保存的有效期或出厂日期.

8.1.3.2危险品的保管与使用

    易燃、易爆、剧毒试剂要有鲜明的标志,按国家相关规定分类专门妥善保管及处理。易燃、易爆试剂存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剧毒试剂加销存放,有专人保管,并须经监测站领导批准,方可使用,使用时两人共同称量,登记用量。

  使用有机溶剂和挥发性强的试剂时,应在通风橱内操作,绝对不允许使用明火直接加热有机试剂。

8.1.4试验用玻璃仪器

  根据试验的目的(如存诸试剂,测量体积,称量质量等)或化学反应的特点以及试验结果的精确度要求,选择使用相应等级的玻璃仪器。新的量器在使用前应对有关指标进行检验,合格者用于分析,玻璃仪器在使用时其内壁保持清洁,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清洗、操作和读数。对于使用中量器的允许误差,执行国家标准计量局特定的JJG20的规定。

8.1.5天平与法码

  使用分度值为万分之一克或十万分之一克的分析天平及砝码,其精度不低于三级。

  天平计量性质的3项指标(即示值变动性、不等臂性和灵敏性)按JJG98进行检验。天平和砝码每年至少由计量部门定期检定1次,检定合格者方可使用。在天平使用中,若发现其空载时的零点或反复称量某物的变动值超过规定值,则须立即进行校验,对天平与砝码的安装、使用、校验和维修均应有详细的记录。

  各级监测站均应制定天平的使用和维护规程。

8.1.6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8.1.6.1仪器的使用   

  操作人员在使用仪器之前,应仔细阅读操作说明书,基本熟悉该仪器各部分的性能,要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规定操作。其他人员不得操作仪器.

8.1.6.2仪器校正与检定

  在安装调试期间,按照说明书的规定指标和调试方法对仪器进行校正,在使用期间应按国家标准计量局相应的检定规定进行校正,仪器更换部件或检修后应及时校正。所有仪器均应定期进行计量检定。

8.1.6.3仪器的维护

  仪器安装在无震动、无腐蚀性气体、无尘的房间内,室温和相对湿度应符合仪器的使用和保管条件:实验室电源电压波动在士10%以内,具有良好的接地。

8.1.6.4仪器档案的建立

    仪器到货即建立仪器的技术档案,其内容包括:仪器的定货合同、使用和维修说明书、验收报告、使用情况及累计使用时间记录、定期检验记录、仪器故障及维修记录、仪器的易损或消耗性部件的更换记录等.

8.1.7监测记录与报告


   注意积累试验数据,妥善保存原始监测记录,按要求整理好试验报告,监测数据的有效数字按分析方法的规定加以确定,修改错误数据时,保留原数字的清晰字迹,并有修改人的签字。若分析操作确有过失,数据作废。

环境监测实验室要建立健全的监测资料档案,原始记录、监测报告等分类建档,每年末对当年的监测资料进行全面整理与核实,并予以归档.

8.2实验室内分析质量控制

8.2.1基础试验

8.2.1.1空白值测定

    当空白值与测定值处在同一数量级或认为有必要时,才进行空白值的测定,当空白值偏高时,应查明晨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水的精制、试剂提纯、消除各种污染因素等)降低空白值。

8.2.1.2校准曲线的绘制与回归

    按照分析方法规定的步骤,对测定线性范围内不同含量的一组标准溶液进行分析,也可与每批样品的测定同时进行。通常测点不少于5个,对测量精密度较差的浓度段,可适当增加测点。

    用直线回归法可以求出对各点的误差都是最小的直线方程式。

    直线方程式用式(19)表示,即

Y =a+bX                                          (19)

  式中t

  a—直线的截距;

  b-直线的斜率.

  设一组标准溶液共有n个不同的浓度值,则

∑X12∑Y1-∑X1∑X1Y1

a=  n∑X12-(∑X1)2                                                                   (20)

n∑X1Y1-∑X1∑Y1

b= n∑X12-(∑X12                                                                     (21)                                              

  在绘制校准曲线时,可选择3个合适的点,如X0、X2、X4,按式(21)计算出对应的值,以横坐标表示X值,纵坐标表示y值,绘成一条直线。

8.2.1.3回归方程的检验

    校准曲线中X和Y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可用相关系数r来表征,即

     n∑X12∑Y1-∑X1∑X1Y1

  r=    n∑X12-(∑X1)2                                                                   (22)

  对一般的环境监测分析,可取5个点计算r值,∣r∣值应不小于o.999,否则要查找原因并加以纠正,重新制做校准曲线,以达到l∣≥o.999的要求。

8.2.2精密度控制

8.2.2.1标准偏差法

  精密度是表征一组监测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通常用标准偏差(或称标准差)来度量,标准差S按式(23)计算,即

s= DL/T 414-2004 火电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23)

式中

n——测定次数;

Xi——第i次测定值;

X—— 一组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8.2.2.2室内允许差法

    在同一实验室内,只考虑重复精密度。控制实验室内的精密度可采用室内允许差法。

    通常对各分析方法在不同浓度范围内均作了相应的规定。重复测定的差值在允许差范围内,则认为精密度达到要求。

8.2.2.3控制图法

    控制室内精密度可用控制图法,控制图的绘制是以大量的监测结果近似地呈正态分布为基础。

    用于控制精密度的控制图是采用同一种测定方法对同一个控制样在相同试验条件下,于不同时间内,进行不少于20次的测定(每天测1次—2次),计算出平均值与标准差,从而进一步求得上下控制限X士3s及上下警告限X±2s.

    在实验室内绘制精密度控制图,有助于分析一段时间内监测结果的稳定性。如果控制样采用标准参考物质,还可以对实验室内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加以控制。

8. 2.3准确度控制

8.2.3.1加标回收率法

    准确度的控制通常是测定一定浓度范围内的加标回收率,若能符合标准分析方法所规定的要求,则认为准确度合格,

    回收试验应与试样分析同时进行,先采用该方法测出样品某一成分的含量,再在相同的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测其含量,其回收率P可按式(24)计算,即

     m1 –m2   x100% 

P=     m                                                   (24)

   式中

    m1 -试样加标准物质后待测物含量;

    M2——原试样中待测物含量;

    m-试样中所加标准物质含量。

    在环境监测分析中,各测定项目分析方法的回收率一般在90%—110%之间,当方法的误差相对于加入量来说很小时,则回收率可以接近1OO%.某些复杂而且严密的方法对于微量物质的测定,其回收率可能很低,但其结果也还是可用的。

    回收率试验可用于比色分析、仪器分析,也适用于化学分析中的容量法、重量法及其他分析方法。

    精密度、准确度均为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方法。应予指出,测定水中的悬浮物等,若没有合适的标准物质可加入到待测试样中去,则只能测定精密度,不能测定准确度.

8.2.3.2标准参考物质控制法

  标准参考物质由国家权威机关鉴定,并附有保证值证书。

  标准参考物质的使用方法参见其说明书.

8.3实验室间分析质量控制

8.3.1精密度控制

8.3.1.1室间允许差法

    再现精密度通常用室间允许差表示。两个实验室在相近时间内,对同一试样按同一方法测得的结果,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值如未超过规定的室间允许差,则认为这两个实验室间测定的精密度达到要求。

8.3.1.2 F检验法

  它是用于检验两个实验室间精密度的一种方法,检验步骤为:

  a)确定被检验对象标准差的平方(即方差)s12及S22

  b)按式(25)求出这两个方差的比值F,即


    S12    

F=  S22                                                                                            (25)

    式中的分子应大于分母,即,≥1.

    c)查出临界值Fa,f1,f

    a称为显著性水平,通常选a=0.05。在统计推断中,a可作为可靠性的量度。a=0.05即表明这种推断有5%的误判率,可靠率为95%。

   f1 f2分别为第一自由度和第二自由度,它们与测定次数n1及n2的关系为f1=n1-1;f2=n2-1

  在查F临界值表时,要注意有单边及双边检验之分。当判断商个实验室的各一组数据有无显著性差异时,采用双边检验,将a值除以2.即查Fa/2 ,f1,f2值;如要确定一个方差显著地大于另一个,则用单边检验,表中a值不变。

  d)F值小于临界值,袁明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其精密度是一致的,反之,则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某一监测方法的精密度,可用变异系数r来评价,见式(26),即

      S

  r=  X ×100%    <26)

    s——标准差,

  X——测定平均值,

  变异系数越小,精密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8.3.2准确度控制

8.3. 2.1相对误差法

  相对误差用式(27)表示,即

    RE=  X-μ                             (27)

          μ

  式中:

  RE -相对误差;

X——测定的平均值;

  μ——真值。

  为评价不同实验室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可统一规定相对误差所允许的界限,例如1%、2%等,如果各实验室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在上述规定的允许界限内,刚认为准确度合格,凡超出上述界限,则认为该实验室测定结果不准确。

8.3.2.2 l检验法

8.3.2.2.1一组测定值的准确度检验

  检验步骤如下。

  a)在一组测定值中,先求出平均值X和标准差S。

  b)按式(28)计算统计量t,即

    ∣μ-X∣

  t=   S      √n                                                         (28)

式中:

  n——测定次数;

  μ——标准参考值的名义值。

  c)查出f临界值ta1f0,a为显著性水平,它可任选,—般取0.05,f为自由度,它等于n-1,t检验同样有双边与单边之分,如作单边检验,a值应乘以2.即用2a

17


 d)比较计算的统计量i与f。,.如ta,fl则二者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测定结果准确度符合要求。

8.3.2.2.2不同实验室2组测定值的准确度检验

    检验步骤如下t

    a)在作t检验前,先进行F检验,只有两组测定结果的方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时,再作平均值的t检验。

    b)按式(29)和式(30)计算统计量S和t,即

           (n1-1)S12+(n2-1)S22

S =√       n1+n2-2                     (29)

     ∣X2 - X1∣      n1n2

t=        S    √  n1+n2                        (30)

    s12,S22——两个实验宣测定结果的方差;

    S——两个实验室测定结果的平均标准差;

    n1,n2——两个实验室的测定次数。

  c)蠢出t临界值taf2,当t<taf时,说明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反之.则表明两者存在显薯性差异。

  d)判断结果的准确度.当经过t检验,还不能对两组测定值的准确度作出判断时,则还需要通过 对标准参考物质的分析才能加以确定。

8.3.3实验室间分析质量考核与评价

8.3.3.1标准样考核

    由上级主管部门向备参加考核的n个电厂监测站发放统一试样,宜采用标准参考物质并统一规定所采用的标准测定方法,各实验室取不超过室内允许差的2次(或3次)测定平均值报出。

8.3.3.2计算标准差

  计算各试验室测定结果的平均值X和标准差S。

8.3.3.3异常值检验

  按Grubbs法检验异常值,将各测定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用式(31)和式(32)求出统计量G1及Gn,即

        X-XmiS

    G1=  S                                         (31)

  

         XAMS-X

G2=    S                                              (32)

 

  式中。

  XAIS——最小平均值; 

  XAMS——最大平均值.

  取f=n-1由Grubbs临界值表查出Gaf0,若G1<Gafo,则数据xl保留;反之,则弃去。若Gn<

GafM,则数据X保留;反之,则弃去。异常值也可用DixonIFC 法检验。

8.3.3.4异常值弃去

  弃去异常值后,重新计算总平均值和标准差,再按上述方法检验,如无异常值,则继续按以下步骤进行检验。

8.3.3.5置信区间‘

  根据各个实验室测定结果所处的不同置信区间,确定分析准确度的高低,靠x愈近的X1,即处


  在显著性水平a愈大的置信范围内,则其分析的准确度越高。置信区间按式(33)计算,即

                   S

置信区间=X±taf   √n                                       (33)

    平均值X落在a=O.1置信区间内,准确度最高(优);

    平均值X落在a =O.O5置信区间内,准确度较高(良);

    平均值X落在a=0.01置信区间内,准确度较差(及格);

    平均值X落在a=O.Ol置信区间以外,准确度最差(不及格).

    实验室间分析质量的考核方法有多种,其评价方法也不尽一致。例如采用标准水样对各实验室间的分析质量进行考核时,可根据标样使用说明书提供的名义值及标准偏差来评价各实验室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实测值落在μ士s范围内,为优;落在μ士s以外,但在μ±3S范围内为良;落在μ士2S以外,但在μ±3S范围内,为合格;落在μ±3S范围内外,则为不合格。实测值与名义值越接近,测准确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8.4数据处理与统计

8.4.1数据处理

    原始数据用硬质铅笔记录或自动监测系统打印记录。上报数据用黑或蓝黑墨水填写,字迹清晰、工整,不得随意涂、抹、刮、贴。若的确有错误必须更正时,将错误数据用斜线划去,并在其下方填上正确的数据。

    原始监测数据的记录数字位数应与使用的测量仪器的精度、测量方法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一致,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有效数字。

    分析结果的有效数字不能超过方法最低检出限所能达到的位数。

    在同一样本的一组数据中,如果发现有可疑数据,而且已充分证明是由于分析过程中的已知外来干扰或差错造成的,则可以舍弃。否则,采用Dixon法和Grubbs法进行检验,剔除可疑数据后再作统计计算。

8.4.2运算规则和数值修约

    加、减运算时,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后面的位数,与参加运算的各数据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者相同。

    乘、除运算时,各数据的全部数字均参加运算,最后再对积或商进行相应的取舍,计算结果的位数,与所有参加运算的各数据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者相同。

  对数运算时,有效数字的位数与真数一致。

  平方、立方、开方运算时,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与原数字一致。

  计算平均值(服从正态分布)时,4个以上监测值的平均值所取有效数字可在上述原则下增加l位。

  常数及倍数,如∏、e、k (k=l,2.… n)等,不影响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

  有效数字的取舍按GB/T 8170的规定执行。

8.4.3数据的统计方法

8.4.3.1算术平均值的统计计算

    对平行样品或满足监测局期和频率要求的如日、月、季和年平均值,采用算术平均统计法,见式(34).即

     1

C =  n  ∑C1                                              (34)

式中

C——算术平均值;

C1 -第i个监测值;

n——监测值的总个数。

求多点监测数据的平均值,即计算某区域的日、月、季和年平均值时,仍采用上述方法.计算见

   式(35),即

    1

C =  n  ∑C1                                                (35)

    式中

    C——监测区域的平均值;

    cl——第i个监测点的平均值;

    用——监测点数。

    监测数据的平均值也可以用中位数法进行统计,即将监测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当数据总数为奇数时,以正中的数据表示平均值;当数据总数为偶教时,取正中两个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8.4.3.2检出率统计

    按式(36)计算捡出率,即

         n0

 检出率=∑n ×l00%                                            (36)

    式中

    n0—分期或全年检出次数;

    ∑n——分期或总检测次数

8.4.3.3超标率统计

  超标率按式(37)计算,即

   

        nP

 超标率=∑n ×l00%                                            (37)

    np—分期或全年检出超标次数;

    ∑n——分期或全年总检出次数。

8-4.3.4最高(最低)的统计

  最高(最低)值按分期或全年统计,为统计期中全部检出值中的量高(最低)检出值。

 

675
国家标准下载

下载说明:
1.请先分享,再下载
2.直接单击下载地址,不要使用“目标另存为”
3.压缩文件请先解压
4.PDF文件,请用PDF专用软件打开查看
5.如果资料不能下载,请联系本站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大名:
联络: QQ 或者 邮箱
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验证码: 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