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标准吧 > 标准下载 > DL T5165—2002水力发电厂厂房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程 1

DL T5165—2002水力发电厂厂房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程 1

时间:2012-5-28 14:42:50 作者:标准吧 来源:DL 阅读:3880次
DL T5165—2002水力发电厂厂房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程 1
 

对应的旧标准:SDJQ 1-1984

第一章、ICS27.140

P59

备案号:J208—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P                                                                                                                                                   DL/T 5165—2002

 

 

水力发电厂厂房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程

 

Design code for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of power house of hydropower station

 

 

2002-09-16发布                                                                                                         2002-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发布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4    主要术语与符号

    4.1  术语

    4.2  符号

5    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

    5.1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5.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6    采暖

    6.1  一般规定

    6.2  采暖热负荷

    6.3  采暖设施

7    通风

    7.1    一般规定

    7.2    自然通风

    7.3    机械通风

8    空气调节

    8.1    一般规定

    8.2    负荷计算

    8.3    系统设计

    8.4    气流组织

    8.5    空气处理

    8.6    机械制冷

9    防火与防、排烟

    9.1    防火

    9.2    防烟与排烟

    9.3    材料与设备

10    防潮

11    检测与控制

    11.1    一般规定

    11.2    检测、联锁与信号显示

    11.3    调节与控制

12    设备、风道及构件

    12.1    设备

    12.2    风道和构件

附录A(资料性附录)室外气象参数根据海拔高程差的修正方法

附录B(资料性附录)室外空气计算温度的简化统计方法

条文说明

标准的用词说明

 

   言

 

        本标准根据国家经贸委电力司《关于确认1999年度电力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 (电力[2000]22号文)的要求组织编写,其目的在于统一水力发电厂厂房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标准,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

        随着我国大、中型水力发电厂厂房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经验不断丰富和技术进步,对SDJQ1—1984《水力发电厂厂房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技术规定》中的条款作修订和补充,并与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相适应。

        本标准代替SDJQ1—1984《水力发电厂厂房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技术规定》。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水电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电力公司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研究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的主要起草人:丁季芳、金峰、赵鸿寿、李扶汉、杨志刚、郭世兰。

 

1    范        围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或扩建的大、中型水力发电厂(含抽水蓄能电站)和大型水泵站的主、副厂房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J16—19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9—1987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87—1985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50155—199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

        DL5061—1996    水利水电工程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规范

        SDJ278—90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50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

 

3    总       则

 

3.0.1    为了在水力发电厂厂房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符合工业卫生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为机电设备安全运行,改善电厂运行环境条件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制订本标准。

3.0.2    水力发电厂厂房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应根据水力发电厂的特点,结合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天然资源(例如:发电机组余热、水库水、下游尾水、廊道风等)。选用设备和材料应因地制宜、节省投资。并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经过经济技术比较选用节能、可靠的新设备、新材料。

3.0.3    水力发电厂主、副厂房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设计不仅要满足终期建设的合理性,还应考虑电厂初期投产或分期建设对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的需要。

 

4    主要术语与符号

 

4.1    术        语

 

4.1.1

        参数    parameter

        表明任何现象、状态、装置或变化过程中某种重要性质的量。例如,空气温度、湿度、压力、比焓和流速等气象要素,就是表明空气状态或变化过程的诸参数。

4.1.2   

        历年值    annual

        特指逐年值。整编气象资料时,所给出的以往一段连续年份中每一年的某一时段的平均值或极值。

4.1.3   

        累年值    normals

        特指多年值。整编气象资料时,所给出的以往一般连续年份的某一时段累计平均值或极值。

4.1.4   

        严寒地区    chilliy area

        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即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低于或等于-10℃的地区。

4.1.5   

        寒冷地区    cold area

        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0℃,但高于-10℃的地区。

4.1.6   

        炎热地区    torridity area

        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高于或等于28℃的地区。

4.1.7   

        采暖    heating

        使室内获得热量并保持一定温度,以达到适宜的生活条件或工作条件的技术,也称供暖。

4.1.8   

        全面采暖    general heating

        为使整个采暖房间保持一定环境温度要求而设置的采暖。

4.1.9   

        局部采暖    local heating

        为使室内局部区域或局部工作地点保持一定环境温度要求而设置的采暖。

4.1.10   

        辐射采暖    panel heating

        以辐射传热为主的采暖方式。

4.1.11   

        热风采暖    warm-air heating

        利用热空气作媒质的对流采暖方式。

4.1.12   

        通风    ventilation

        为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采用自然或机械方法,对某一空间进行换气,以造成卫生、安全等适宜空气环境的技术。

4.1.13   

        自然通风    natural ventilation

        在室内外空气温差、密度差和风压作用下实现室内换气的通风方式。

4.1.14   

        高窗自然通风    high window natural ventilation

        在非炎热地区利用厂房大门和厂房上部开设窗户进行自然换气的通风方式。

4.1.15   

        机械通风    mechanical ventilation

        利用通风机械实现换气的通风方式。

4.1.16   

        事故通风    emergency ventilation

        事故时或事故后排除或稀释生产房间内发生事故时突然散发的大量有害物质、有爆炸危险的气体或蒸汽和烟气的通风方式。

4.1.17   

        气流组织    air distribution

        对室内空气的流动形态和分布进行合理组织,以满足空气调节房间对空气温度、湿度、流速、洁净度及舒适感等方面的要求。

4.1.18   

        射流    jet

        特指从孔口向相对静止的周围空气射出的气流。

4.1.19   

        受限射流    jet in a confined

        明显受到边壁限制的射流。

4.1.20   

        回流区    return flow zone

        受限射流沿风口出风相反方向运动的气流区。

4.1.21   

        防火    fire protection

        特指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中,为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以及当失去对其正确控制之后,减少因火灾造成的人体伤害与财产损失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4.1.22   

        排烟    smoke extraction

        指火灾发生时,为了人员疏散的需要,排除火灾发生时散发的烟气。

4.1.23   

        防烟    smoke extraction

        特指火灾发生时,为防止烟气侵入作为疏散通道的走廊、楼梯间及其前室等所采取的措施。

4.1.24   

        防爆    explosion proofing

        特指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中,为预防爆炸事故的发生,需控制爆炸混合物和点燃火源的形成;切断爆炸传输途径,防止燃烧发展为爆燃和爆轰的条件;减弱爆炸时热力、压力和冲击波等对人体的伤害和对设备、厂房以及邻近建筑物的破坏所采取的综合措施。

4.1.25   

        空气调节    air conditioning

        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的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给定要求的技术。

4.1.26   

        舒适性空气调节    comfort air conditioning

        为满足人的舒适感需要而设置的空气调节。

4.1.27   

        局部区域空气调节    local air conditioning

        仅使封闭空间中一部分区域的空气参数满足设计要求的空气调节。

4.1.28   

        全室性空气调节    general air conditioning

        指整个房间室内温湿度等空气参数在给定范围之内的空气调节。

4.1.29   

        分层空气调节    stratificated air conditioning

        特指仅使高大空间下部工作区域的空气参数满足设计要求的空气调节方式。

4.1.30   

        全空气系统    all-air condition

        空气调节房间的热湿负荷,全部由集中设备处理过的空气负担的空气调节系统。

4.1.31   

        制冷    refrigeration

        用人工方法从一物质或空间移出热量,以便为空气调节、冷藏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冷源的技术。

4.1.32   

        冷水    chilled water

        用制冷机制出的低温水或天然冷源水。

4.1.33   

        围护结构    building envelope

        建筑物及房间的围档物,如墙体、屋顶、地板、门窗和地下厂房的岩体等。分内、外围护结构两类。

4.1.34   

        热稳定性    thermal stability

        在周期性热作用下,围护结构或房间抵抗温度波动的能力。

4.1.35   

        稳态传热    steady-state heat transfer

        传热体系中任何一点的温度和热流量均不随时间变化的传热过程,也称稳定传热。

4.1.36   

        非稳态传热    unsteady-state heat transfer

        传热体系中任何一点的温度和热流量均随时间变化的传热过程,也称不稳定传热。

4.1.37   

        蓄热    accumulation of heat

        由于围护结构和室内物体具有一定的热容量,而使房间产生对于得热量的积蓄和释放现象。

4.1.38   

        自动控制    automatic control

        在无人直接参与下,采用控制装置使被控设备、系统、生产过程或环境按着预定的方式运行或被控参数保持规定值的操作。

4.1.39   

        集中控制    centralized control

        由控制装置集中地对各系统的调节对象进行自动控制和监测。

4.1.40   

        联锁保护    interlock protection

        为防止设备启停过程中,由于操作次序错误造成事故而采取的保护控制,使之在上一步骤操作未完成之前,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简称联锁。

4.1.41   

        反馈    feedback

        把输出信号回送到输入端并与输入信号比较的过程。

 

4.2    符        号

 

         a——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

    CL——冷负荷,逐时冷负荷;

     cp——空气的比定压热容;

      D——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

      d——空气的含湿量;

      A——面积;

     A0——送风口的有效面积;

      G——质量通风量;

      g——重力加速度;

      H——高度,高程;

      I——焓;

      J——太阳总辐射强度;

     JP——太阳总辐射强度的日平均值;

      K——传热系数;

      L——风量,空气量;

      n——建筑物的楼层数;

      B——大气压力;

      P——功率;

     pb——饱和水蒸气压力;

      Q——散热量、耗热量;

     Ro——围护结构传热阻;

Ro.min——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

      Rj——围护结构本体的热阻;

     Rn——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阻;

     Rw——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阻;

       tg——工作地区温度;

       tl——露点温度;

      tlp——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      tls——邻室计算平均温度;

    tmax——累年极端最高温度;

       tn——室内计算温度;

      tnp——室内平均温度;

       tp——排风温度;

tp·min——累年最低日平均温度;

      trp——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

      tsh——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度;

ts·rp——与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和平均相对湿度相对应的湿球温度;

ts·max——与累年极端最高温度和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相对应的湿球温度;

      tw——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

      twf——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      twg——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      twl——外窗的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

      twn——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      twp——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

      tws——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

      tzp——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综合温度;

Δtls——邻室计算平均温度与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之差;

Δtr——夏季室外计算平均日较差;

Δty——室内计算平均温度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允许温差;

       vl——工作地区平均风速;

      Yh——温度递减率(沿海拔高程);

     αn——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系数;

    αw——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系数;

      β——夏季室外温度逐时变化系数;

DL/T?5165—2002水力发电厂厂房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程_1——空气相对湿度;

      ρ——围护结构外表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系数。

 

5    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

 

5.1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5.1.1    主、副厂房采暖设计时冬季室内空气设计参数,应按表5. 1.1采用。

 

表5.1.1    冬季主、副厂房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生  产  场  所

工作区温度

发电机组正常运行时期

发电机组全部停机或检修时期

发电机层

≥10

≥5

水轮机层

≥8

≥5

主阀操作室

≥5

≥5

水泵房

≥5

≥5

油处理室

10~12

≥5

压气机室及气罐室

≥12

≥12

机械修理间

≥12

10~12

电气修理间

≥12

10~12

电工试验室

16

16

计算机室a

20±2

20±2

蓄电池室、酸室

≥10

>5

充电机室

≥10

>5

中央控制室、载波机室

18~20

18~20

通信值班室

18~20

18~20

办公室

16~18

16~18

班组室

16

16

SF6全封闭组合电气室

≥5

≥5

注  室内主变压器室、厂用变压器室、配电装置室[开关室、电抗器室、SF6的控制设备区电器开关室、母线室(洞)等]及油库一般不采暖。在寒冷地区,当室内设有水管等设施时,应设局部采暖措施,防止水管被冻裂。

a  计算机室冬季室内空气计算参数或根据计算机设备对环境的要求确定。

 

5.1.2    主、副厂房夏季室内空气计算参数,按表5.1.2采用。

 

表5.1.2    夏季主、副厂房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生产场所

地面式厂房

封闭式厂房

(地下、坝内、密封)

温度

相对

湿度

%

工作区

风速

m/s

温度

相对

湿度

%

工作区

风速

m/s

  发电机层

≤34a

≤75

0.2~0.8

≤30

≤75

0.2~0.8

  水轮机层

≤33

≤80

0.2~0.8

≤30

≤80

0.2~0.8

  中间层b

≤35

≤80

0.2~0.8

≤30

≤80

0.2~0.8

  主阀操作室

≤33

不规定

不规定

≤33

不规定

不规定

  水泵房

≤33

≤80

不规定

≤30

≤80

不规定

  油罐室

≤33

≤80

不规定

不规定

≤80

不规定

  油处理室

≤33

≤80

不规定

≤30

≤80

不规定

  压气机室

≤35

≤75

不规定

≤33

≤75

不规定

  机械修理间

≤33

≤75

不规定

≤30

≤75

不规定

  电气修理间

≤33

≤75

不规定

≤80

≤75

不规定

  电工试验室

28~30

≤70

不规定

28~30

≤70

不规定

  防酸隔爆铅酸蓄电池室

≤33

≤75

不规定

≤33

≤80

不规定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室

25~33

≤75

不规定

25~30

≤80

不规定

  充电机室

≤33

≤75

不规定

≤33

≤75

不规定

  中央控制室、载波机室

≤28

≤70

0.2~0.5

25~28

45~70

0.2~0.5

  计算机室c

23±2

45~65

<0.3

23±2

45~65

<0.3

  计量室

22±1

45~65

<±0.3

22±1

45~65

≤0.3

  通信值班室

≤29

≤70

0.2~0.5

26~28

45~70

≤0.3

  办公室

≤30

≤75

0.2~0.5

26~28

45~70

≤0.3

  班组室

≤30

≤75

0.2~0.5

≤29

≤75

0.2~0.8

  电缆道(室)

≤35

不规定

不规定

≤35

不规定

不规定

  厂用电变压器室

≤35

不规定

不规定

≤35

不规定

不规定

  主变压器室

排风温度

<40

不规定

不规定

  配电盘室

≤35

不规定

不规定

≤35

不规定

不规定

  励磁盘室

≤35

不规定

不规定

≤35

不规定

不规定

  电抗器室、油断路器室、母线室(道)

排风温度

≤40

不规定

不规定

排风温度

≤40

不规定

不规定

  SF6全封闭组合电器室

≤35

不规定

不规定

≤35

不规定

不规定

a  指工作地区最高温度,采用自然通风时:对炎热地区,按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高2℃;对寒冷地区、严寒地区,按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高3℃~4℃。

b  中间层指大中型水力发电厂采用立式机组时,当发电机层和水轮机层之间的垂直距离较高时,为满足设备布置的需要(如发电机封闭母线、发电机中心点设备、电缆、调速器及附属设备等)而增设的中间夹层。

c  计算机室夏季室内空气参数或根据计算机设备对环境的要求确定。

 

5.1.3    当水力发电厂采用全面或局部空气调节时,中央控制室、办公室和其他对室内空气温、湿度有较高要求的房间可按舒适性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采用。

        夏季室内空气计算参数采用:

温度

应采用24℃~28℃

相对湿度

应采用≤65%

风速

不应大于0.3m/s

        冬季室内空气计算参数采用:

温度

应采用18℃~22℃

相对湿度

应采用≥40%

风速

不应大于0.2m/s

5.1.4    大型水力发电厂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对通风、空气调节系统进行综合效能试验,必须对工作区(距地面1m~2m)室内空气温度、湿度、速度场、含尘浓度、噪声等参数进行现场实测。

 

5.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5.2.1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的统计年份,应尽可能采用水力发电厂建厂地区近期30年的气象资料。不足30年者,按实有年份采用,但不得少于10年。少于10年时,应与临近相同气候区的气象资料进行比较后修正确定。

5.2.2   水力发电厂建在山区,厂区所在地无气象台站,室外空气计算参数使用邻近地区气象台站资料时,参照附录A进行修正,并再对当地气象进行调查、实测比较后确定。

5.2.3    对地面式水力发电厂厂房的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确定如下:

        1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d的日平均温度(化成整数)。

        注:本条及本节其他条文中的所谓“不保证”,系针对室外空气温度状况而言;“历年平均不保证”,系针对累年不保证总天数或小时数的历年平均值而言。

        2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的平均温度。

        3    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1d的日平均温度。

        4    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

        5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6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的月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

        7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干球温度。

        注:统计干、湿球温度时,宜采用当地气象站每天4次的定时温度记录,并以每次记录值代表6h的温度值核算。

        8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

        9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d的日平均温度。

        10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度,可按下式确定:

DL/T?5165—2002水力发电厂厂房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程_1                                                                     (5.2.3-1)

DL/T?5165—2002水力发电厂厂房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程_1                                                                     (5.2.3-2)

式中:

        tsh——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度(℃);

    twp——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按本条9采用;

     β——夏季室外温度逐时变化系数,按表5.2.3采用;

       Δtr——夏季室外计算平均日较差,应按式(5.2.3-2)计算;

     twg——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按本条7采用。

 

表5.2.3    室外温度逐时变化系数

 

时刻

1

2

3

4

5

6

β

-0.35

-0.38

-0.42

-0.45

-0.47

-0.41

时刻

7

8

9

10

11

12

β

-0.28

-0.12

0.03

0.16

0.29

0.40

时刻

13

14

15

16

17

18

β

0.48

0.52

0.51

0.43

0.39

0.28

时刻

19

20

21

22

23

24

β

0.14

0.00

-0.10

-0.17

-0.23

-0.26

 

        11    当地气象站气象资料不够完整,按本节规定进行统计有困难时,冬、夏季室外计算温度,亦可按附录B的简化统计方法确定。

5.2.4    对地下水力发电厂进行地下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计算时,室外空气计算温度按如下统计方法确定:

        1    冬季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2    夏季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应采用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

        3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按5.2.3的第5款采用。

        4    室外计算年平均温度,一般采用冬季的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与夏季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之和的平均值。

        5    室外计算温度的年波幅,应采用夏季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与室外计算年平均温度的差值。

        6    室外计算温度的日波幅,应采用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与夏季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的差值。

5.2.5    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冷三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热三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5.2.6    冬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冷三个月的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

        夏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热三个月的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

        年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多风向及其平均频率。

5.2.7   冬季室外大气压力,应采用累年最冷三个月各月平均大气压力的平均值。

        夏季室外大气压力,应采用累年最热三个月各月平均大气压力的平均值。

 

6    采        暖

 

6.1    一    般    规    定

 

6.1.1    位于严寒地区、寒冷地区的水力发电厂主厂房、一般副厂房应设置采暖设施。采暖设计室内温度按表5.1.1确定。

        位于过渡地区水力发电厂的中央控制室、计算机室、通信值班室和重要办公室当冬季室内温度达不到表5.1.1要求的室内温度时,可设置采暖装置。

6.1.2    在保证设备安全条件下,主厂房除有条件利用发电机组放热风采暖的厂房外,一般不设置全面采暖系统,可设置局部采暖装置。

6.1.3    当厂房设置全面采暖时,其外围护结构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6.1.4   设置全面采暖的厂房,其外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应按下式确定:

DL/T?5165—2002水力发电厂厂房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程_1                                                                   (6.1.4)

式中:

      Ro.min——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m2·℃/W;

         tn——冬季室内计算温度,℃,按表5.1.1采用;

        tw——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按6.1.5确定;

         Δty——冬季室内计算温度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允许温差,℃,按表6.1.4采用。

        注1:本条不适用于窗和门。

        注2:砖石墙体的传热阻,可比式(6.1.4)的计算结果小5%。

        注3:外门的最小传热阻,不应小于按式(6.1.4)计算的外墙最小传热阻的60%。

 

表6.1.4    允许温差Δty值            ℃

 

建筑物及房间类别

外    墙

屋    顶

主厂房

8

7

与主厂房相邻或独立副厂房

7.0

5.5

室内空气潮湿的厂房

tntl

0.8(tntl

室内散热量大于23W/m3,且计算相对湿度不大于50%的厂房

12.0

12.0

  注1:tn——按表5.1.1确定;

  注2:tl——在室内计算温度和相对湿度状况下的露点温度,℃。

 

6.1.5    确定围护结最小传热阻时,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tw,应根据围护结构热隋性指标D值,按表6.1.5采用。

 

表6.1.5    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

 

围护结构类型

热惰性指标D

tw的取值

>6.0

twtwn

4.1~6.0

tw=0.6twn+0.4tp.min

1.6~4.0

tw=0.3twn+0.7tp.min

≤1.5

twtp.min

  注1:twn——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按5.2.3的第1款采用;

  注2:tp.min——累年最低日平均温度,℃。

 

6.1.6    围护结构的传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DL/T?5165—2002水力发电厂厂房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程_1                                                               (6.1.6-1)

RoRnRjRw                                                                  (6.1.6-2)

        式中:

          Ro——围护结构传热阻,m2·℃/W;

     αn——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系数,W/(m2·℃),按表6.1.6-1采用;

       Rn——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阻,m2·℃/W,按表6.1.6-1采用;

     αw——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系数,W/(m2·℃),按表6.1.6-2采用;

       Rw——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阻,m2·℃/W,按表6.1.6-2采用;

        Rj——围护结构本体(包括单层或多层材料层及封闭的空气间层)的热阻,m2·℃/W。

 

表6.1.6-1    内表面换热系数αn和换热阻值Rn

 

围护结构内表面特性

αn

W/(m2·℃)

Rn

m2·℃/W

  墙、地面、表面平整或有肋状突出物的顶棚,DL/T?5165—2002水力发电厂厂房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程_1

8.7

0.115

  有肋状突出物的顶棚,DL/T?5165—2002水力发电厂厂房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程_1

7.6

0.132

  注1:表中h——肋高,m;

  注2:s——肋间净距,m。

 

表6.1.6-2    外表面换热系数αw和换热阻Rw

 

室外冬季平均风速

m/s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αw

W/(m2·℃)

14.0

15.1

17.5

19.8

22.1

24.4

26.8

29.7

Rw

m2·℃/W

0.071

0.066

0.057

0.051

0.045

0.041

0.037

0.034

  注:冬季室外平均风速见5.2.5。

 

6.1.7   主厂房、副厂房采暖方式应根据电厂机组运行情况和电厂地区供热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主厂房采暖应尽量利用发电机组放热风采暖。副厂房宜用电暖器、电热风、电热水锅炉散热器、低温发热电缆地板辐射等方式采暖。高大空间的房间、主厂房宜用中、高温电辐射板采暖。在厂区附近能向电厂供应蒸汽或热水时,可采用蒸汽或热水采暖的方式。严禁采用火炉和明火电炉采暖。

 

6.2    采  暖  热  负  荷

 

6.2.1    冬季采暖和通风系统的热负荷,应根据下列耗热量和获得热量确定:

        1    地面厂房围护结构耗热量。

        2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3    水蒸发的耗热量。

        4    通风耗热量。

        5    机电设备最小负荷时的放热量。

        6    地下厂房岩壁散热量。

6.2.2    冬季计算厂房内公用机电设备的散热量,应考虑设备的负荷系数和时间利用系数。

6.2.3    地面式厂房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包括基本耗热量和附加耗热量,按本条1~4款进行计算。

        1    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QaFKtntwn)                                                                       (6.2.3)

        式中:

        Q——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W;

        F——围护结构的面积,m2

     K——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2℃);

      a——温差修正系数,水力发电厂一般a=1;

     tn——冬季室内计算温度,按表5.1.1采用;

   twn——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按5.2.3的第1款采用。

        2    地面式厂房围护结构的附加耗热量,应按其占基本耗热量的百分率确定。各项附加(或修正)百分率,宜按下列规定数值选用:

        1)朝向修正率:

北、东北、西北

0%~10%

东、西

-5%

东南、西南

-10%~-15%

-15%~-30%

        注1:选用修正率时,应考虑当地冬季日照率、辐射强度、建筑物使用和被遮挡等情况。

        注2:冬季日照率小于35%的地区,东南、西南和南向的修正率,宜采用-10%~0%, 东、西向可不修正。

        2)风力附加率:建筑在河边、旷野上或厂区内特别高出的建筑物,垂直外围结构附加5%~10%。

        3)外门的附加率:主厂房进厂大门(只适用于短时间开启的外门)取200%;辅助建筑及与其相类似的建筑物,当其楼层为n层时,单道门取65n%,有门斗双道门取80n%。

        注:阳台门不应考虑外门附加。

        4)主、副厂房高度附加率:房间高度大于4m时,每高出1m应附加2%,但总的附加值一般不大于15%。

        注:高度附加率,应附加于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和其他附加耗热量上。

        3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应根据建筑物门窗构造、门窗朝向、热压和室外风速等因素,按GBJ19规定确定。

        注:冬季仍需要机械通风的厂房,并已计算通风新风的热负荷,可不再考虑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6.2.4    坝内式厂房、外围护结构厚度超过2m的封闭式厂房,冬季采暖可不计算围护结构的耗热量。

 

6.3    采    暖    设    施

 

6.3.1    密闭式风冷发电机可直接从冷却器前将循环风引至热风口,在发电机外罩上开启补风口。补风口处应设置过滤器,补风口、热风口处应设置可关闭的阀门,并满足9.1.3要求。

        放热风的风量按发电机组冷却循环通风量的3%~10%计算,强制放热风时可不受此限制。

6.3.2    蓄电池室一般采用密闭式电加热器热风采暖,采暖设备布置在邻近房间内,电加热器应与送风机电气联锁。

6.3.3    厂房内油罐室一般不采暖。油处理室一般用密封式电暖器采暖或密闭式电加热器热风采暖,严禁采用开敞式电热器采暖。

6.3.4    副厂房可采用,电暖器采暖、电热风采暖、电热水锅炉—散热器组成的热水系统采暖、低温发热电缆辐射采暖、低温电热膜辐射采暖等方式。

        电热水锅炉—散热器组成热水系统采暖,低温发热电缆辐射采暖、低温电热膜辐射采暖,用于办公室、中央控制室等工作人员较集中、对采暖要求相对比较高的场合。

6.3.5    空间高大的房间采暖、主厂房局部采暖宜选用高、中温电辐射板。电辐射板的安装高度不应低于3m。

6.3.6    集中送风热风采暖系统的送风口设置在地面3.5m以上时,送风温度不宜超过50℃,送风口宜装置向下倾斜导流板;送风口设在下部时,送风温度一般不超过35℃。

6.3.7   水泵室、压气机室一般采用电暖器采暖或电热风采暖。

 

7    通        风

 

7.1    一    般    规    定

 

7.1.1    地面式厂房的通风优先考虑采用自然通风,当自然通风达不到室内空气参数的要求时,可采用自然与机械联合通风、机械通风、空气调节等方式。

7.1.2    地面式厂房在布置时宜考虑减少西晒。以自然通风为主的主、副厂房,其进风面宜按夏季最有利的风向布置。

7.1.3    地下厂房在有条件利用交通洞、母线洞、排风竖井等形成热压差使空气对流并能满足室内换气要求时,也可采用自然通风和部分自然通风的通风方式。

7.1.4    炎热地区地面式主、副厂房应考虑遮阳措施。副厂房屋顶宜采用通风屋顶,或加强副厂房屋顶的隔热层。

7.1.5    地下厂房应尽量利用已有的洞室作为通风道,当仍不能满足通风要求时,再设专用通风道。在交通洞作为进风道时,应采用有效的防尘、防虫措施。

7.1.6    主通风机房的设置应满足通风系统的要求,不宜靠近中央控制室、通信室、计算机室等场所。

7.1.7    主厂房通风设计应考虑水轮发电机组检修时的临时通风措施。

7.1.8    通风系统的通风机及其电动机不考虑备用,封闭式厂房主通风设备不宜少于两套。大型地下厂房进风口不宜少于两个。

7.1.9    水力发电厂的通风系统宜有防尘、防虫和防水雾措施。

7.1.10    主、副厂房的通风量,应根据厂内余热量、余湿量和送排风参数等因素计算确定。

7.1.11   水轮机层、水泵室、主阀室等厂内潮湿部位的通风量应按排除余湿计算,并设置以排湿为主的通风方式。为发电机组冷却供水的水泵房,水泵常年运行,其通风风量应按排除设备的发热量计算确定。

7.1.12    厂房内厕所、盥洗室、浴室等,应设置自然通风或机械排风。

7.1.13    主要通风道的气流速度不宜过大。金属通风管和不燃玻璃钢风管风速不宜大于10m/s。专用土建风道的风速不宜大于8m/s。兼作风道的交通道,空气流速不宜大于3m/s。

 

7.2    自    然    通    风

 

7.2.1    地面式主厂房夏季自然通风的进风窗,其下缘距室内地面不宜高于2m,高于2m时应采取措施,以改善通风效果。在寒冷地区,冬季自然通风的进风口,其下缘不宜低于4m,如低于4m,应采取防止冷风吹向工作地点的措施。

7.2.2    地面式主厂房的自然通风,应按热压作用计算通风量。进、排风窗的面积应通过计算确定。

7.2.3    自然通风的排风天窗,宜避开夏季主导风向的正压区。

7.2.4    主厂房自然通风计算时,进、排风温度宜按下列数值选取:

        1    进风温度,即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按5.2.3的第5款采用。

        2    工作地区温度,按下式确定:

tgtwf+(2~4)                                                                     (7.2.4-1)

        式中:

          tg——工作地区温度,℃;

     twf——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注:式中2℃~4℃的范围,夏季室外计算温度高的地区取低值,夏季室外计算温度低的地区可取较高值。

        3    排风温度,按下式确定:

tptg+(2~4)                                                                     (7.2.4-2)

        式中:

        tp——排风温度(℃);

        tg——同式(7.2.41)。

        注:式中2℃~4℃的范围,按厂房发热强度,开窗位置等因素确定,或按类似厂房实测值。

7.2.5    在非炎热地区,主厂房受尾水水位或其他条件限制,无法在厂房下部墙上开设进风窗时,可考虑利用厂房进厂大门和厂房上部开设窗户进行高窗自然通风。

7.2.6    自然通风用的窗扇,应设置便于操作和维修的开关装置。

7.2.7    地下厂房利用母线洞、出线洞等竖井进行自然通风时,在竖井上应设置风量调节装置。

 

7.3    机    械    通    风

 

7.3.1    机械通风系统的进风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设在室外空气比较洁净的地点。

        2    宜设在排风口上风侧,且应低于排风口。

        3    夏季用的进风口,宜设在建筑物的背阴处。

        4    进风口的底部距室外地坪,不宜低于2m,当布置在绿化地带时,不宜低于1m。

7.3.2    当采用全面机械通风的主厂房及副厂房有洁净要求时,室内宜保持正压。蓄电池室、油罐室、油处理室、SF6全封闭式组合电器室应保持负压。

7.3.3    厂用变压器室、电抗器室、油断路器室、母线室(洞)等电气设备房间,通风量按排除设备余热量计算。

7.3.4    油罐室、油处理室、防酸隔爆铅酸蓄电池室等房间的通风量一般按表7.3.4的换气次数计算确定。房间的室内应保持负压,进风量一般为排风量的80%。排风系统应独立设置,室内空气不允许循环使用。

 

表7.3.4    油罐室、油处理室、蓄电池室的通风换气次数

 

地        点

通风换气次数

次/h

油  罐  室

3

油  处  理  室

6

防酸隔爆铅酸蓄电池室

6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室

3

 

7.3.5    SF6全封闭式组合电器室应采用机械排风为主的通风方式,正常通风量按室内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计算确定,事故通风量按室内换气次数不小于4次/h计算确定。

7.3.6    SF6全封闭式组合电器室的排风口应主要布置在房间底部。通风设备、风管及其附件应考虑防腐措施。

 

8    空    气    调    节

 

8.1    一    般    规    定

 

8.1.1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设置空气调节:

        1    水力发电厂主、副厂房夏季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达不到表5.1.2规定的室内空气温、湿度要求,或经经济比较合理时。

        2    中央控制室、办公室和其他对室内空气温、湿度有较严格要求的房间,室内达不到5.1.3规定的舒适性空气调节室内温、湿度要求时。

        3    计算机房按设备对室内温、湿度和对空气洁净度的要求设置空气调节。

8.1.2    在满足水力发电厂运行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空气调节的范围。当采用局部区域空气调节能满足要求时,不应采用全室性空气调节。

8.1.3    空气调节装置的冷源应尽量利用水库深层低温水或其他天然冷源。当天然冷源不能满足空气调节要求或没有条件利用天然冷源时,可以局部或全部采用人工制冷方式。

8.1.4    利用水库深层水作为空气调节冷源时,取水口宜设置在水轮机进水口底槛高程以下,淤积高程以上;宜设有备用取水口;水库水取水系统宜设有过滤装置。

8.1.5    地下水力发电厂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应计算地下进风道对进风温度的调节作用和地下围护结构对地下厂房室内空气的调节作用。

8.1.6    主、副厂房空气调节的房间,室内宜保持正压,其正压值取5~20Pa。

8.1.7    副厂房内需要空气调节的房间应尽量集中布置,不宜与温度高或湿度大的房间相邻。

8.1.8    地面式主厂房发电机层,采用空气调节时,宜选用分层空气调节。

8.1.9    副厂房采用空气调节的房间应尽量减少外窗面积,不宜在东、西朝向设外窗,外窗应采取遮阳措施。室温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1.0℃的空气调节房间,部分外窗扇应能开启。

8.1.10    建筑在地面以上的空气调节房间的外窗和内窗层数宜按表8.1.10采用。

 

表8.1.10    外窗和内窗的层数

 

冷源的类别

外      窗

内      窗

twgtn

tlstn

≥7℃

<7℃

≥5℃

<5℃

人工冷源

双层

双层

双层

单层

天然冷源

双层

双层或单层

单层

单层

  注1:twg——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按5.2.3第7款采用。

  注2:tn——夏季空气调节房间的室内计算干球温度,℃,按5.1.3采用。

  注3:tls——夏季空气调节邻室计算平均温度,℃,按式(8.2.3-2)计算。

  注4:双层窗也可用中空玻璃窗代替。

 

8.1.11    地面式主、副厂房采用空气调节时,其围护结构的最大传热系数K值,应符合表8.1.11的要求。

 

表8.1.11    围护结构最大传热系数K值W/(m2·℃)

 

冷源的类别

屋    盖

顶    棚

外    墙

内墙或楼板

人工冷源

0.8

0.9

1.0

1.2

天然冷源

1.0

1.2

1.5

2.0

  注1:表中内墙和楼板的有关数值,仅适用于相邻房间温度差大于3℃时。

  注2:确定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时,尚应符合6.1.4的规定。

 

8.1.12    地面式副厂房采用全面空气调节时,对开启频繁的外门, 宜设置空气幕。

 

8.2    负    荷    计    算

 

8.2.1   主、副厂房采用空气调节时,夏季计算的热量,应根据下列各项确定:

        1    地面式主、副厂房通过围护结构传入室内热量。

        2    地面式主、副厂房透过外窗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量。

        3    人体散热量。

        4    照明散热量。

        5    机电设备的散热量。

        6    渗透空气带入室内的热量。

        7    伴随各种散湿过程产生的潜热量。

8.2.2    空气调节房间的夏季冷负荷,应根据各项热量的种类和性质及房间的蓄热特性,分别进行计算。

        通过地面厂房围护结构进入室内的传热量、透过外窗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量、人体散热量,以及非全天使用的设置、照明灯具散热量等,形成的冷负荷,宜按不稳定传热方法计算确定;不宜把上述热量的逐时值直接作为各相应时刻冷负荷的即时值。

        对地下厂房的冷负荷,还应减去地下围护结构的吸热量。

8.2.3   计算地面式厂房夏季围护结构传热量时,室外或邻室计算温度,宜按下列情况分别确定:

        1    对于外窗,采用室外计算逐时温度,按式(5.2.3-1)计算。

        2    对于外墙和屋顶,其为非轻型结构时,室外计算温度可采用室外计算日平均综合温度,按下式计算:

DL/T?5165—2002水力发电厂厂房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程_1                                                                    (8.2.3-1)

        式中:

        tzp——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综合温度,℃;

     Jp——围护结构所在朝向太阳总辐射强度的日平均值,W/m2,按国家标准GBJ19—198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附录四采用;

     twp——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按5.2.3第9款采用;

      ρ——围护结构外表面对于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系数;

    αw——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系数,W/(m2·℃)。

        3    对于隔墙、楼板等内围护结构,当邻室为非空气调节房间时,采用邻室计算平均温度, 按下式计算:

tlstwp+Δtls                                                                      (8.2.3-2)

        式中:

          tls——邻室计算平均温度,℃;

     twp——同式(8.2.3-1);

    Δtls——邻室计算平均温度与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的差值,℃,可按表8.2.3采用。

 

表8.2.3    温差Δtls

 

邻室散热量

W/m2

Δtls

很少(如办公室和走廊)

0~2

<23

3

23~116

5

 

8.2.4    地面式主、副厂房外窗温差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宜按下式计算:

CLKFtwltn)                                                                       (8.2.4)

式中:

        CL——外窗温差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W;

       K——外窗的传热系数,W/(m2·℃);

       F——外窗的面积,m2

     twl——外窗的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和空气调节房间的蓄热特性,可按5.2.3第10款确定tsh值,通过计算确定;

       tn——夏季空气调节房间室内计算温度,℃。

8.2.5    地面式主、副厂房外墙和屋顶传热形成的冷负荷,宜按下式计算:

CLKFtzptn)                                                                       (8.2.5)

        式中:

        CL——外墙和屋顶传热形成的冷负荷,W;

       K——外墙或屋顶的传热系数,W/(m2·℃);

       F——外墙或屋顶的面积,m2

    tzp——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综合温度,℃,根据建筑物位置、朝向和构造、外表面颜色和粗糙程度、空气调节房间的蓄热特性,可按8.2.3第2款通过计算确定;

       tn——同式(8.2.4)。

8.2.6    空气调节房间与邻室的夏季温差大于3℃时,宜按下式计算通过隔墙、楼板等内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冷负荷:

CLKFtlstn)                                                                     (8.2.6)

        式中:

        CL——内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冷负荷,W;

       K——内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2·℃);

       F——内围护结构的面积,m2

       tls——同式(8.2.3-2);

       tn——同式(8.2.4)。

8.2.7    计算透过玻璃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量时,应考虑空气调节房间内外遮阳设施及山体等遮挡影响。

        透过玻璃窗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形成的冷负荷,宜按遮阳设施的类型和空气调节房间蓄热特性等因素,分别计算确定。

8.2.8    地下厂房夏季空气调节的冷负荷,应通过地下围护结构的热工计算确定。

        1    利用地下进风洞进风时,空气与地下进风洞壁的热交换,使室外空气温度的年波幅和日波幅发生衰减,应以进风洞末端的空气温度参数作为地下厂房进风的空气参数。

        2    地下厂房夏季空气调节的冷负荷应减去地下厂房夏季围护结构的吸热量。

        3    对室内发热强度较大的房间,如地下主变压器室、母线室(洞)、厂用电变压器室、电抗器室等,经长期运行后围护结构夏季吸热量占设备散热量的比率很小,可不考虑围护结构吸热量。

8.2.9    确定设备、照明和人体等散热形成的冷负荷,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用适宜的负荷系数、同时使用系数和群集系数,有条件时,应采用类似水力发电厂的实测数值。

        注:除中央控制室、计算机室和办公室,其他房间可不计算人体散热量。

8.2.10   空气调节房间散湿量,应根据下列各项确定:

        1    室外空气带入室内的湿量。

        2    围护结构、潮湿表面、液面或液流的散湿量。

        3    人体散湿量。

        注:除中央控制室、计算机室和办公室,其他房间可不考虑人体散湿量。

8.2.11    确定散湿量时,应根据湿源的种类和室内空气参数,按冬季、夏季分别计算。有条件时,采用类似水力发电厂的实测数值。

8.2.12    空气调节房间的夏季冷负荷,应按各项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

        空气调节系统的夏季冷负荷,应根据所服务房间的同时使用情况、空气调节系统的类型及调节方式,取各房间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并应计入新风冷负荷及通风机、风管、水泵、冷水管和水箱温升引起的附加冷负荷。

 

8.3    系    统    设    计

 

8.3.1    选择空气调节系统时,应根据使用要求、室外气象条件、能否利用天然冷源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8.3.2    全空气调节系统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室内空气参数及允许波动范围不同的房间,不宜划为同一系统。

        2    产生有害物质的房间,不允许和一般房间划为同一系统。

        3    要求安静的房间,不宜和噪声较大的房间划为同一系统。

8.3.3    集中式空气调节系统

        1    宜采用单风管式系统。

        2    宜采用一次回风;经济上合理时,可采用直流系统。

        3    全年运行的空气调节系统,在过渡季节宜大量使用室外新风,新风进风口的面积应适应新风量变化的要求。

        4    封闭式厂房或过渡季节大量使用新风时,室内正压不应超过50Pa。

8.3.4    副厂房内空气调节房间较多时,宜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8.3.5    副厂房内空气调节房间总面积不大或仅有个别房间有空气调节的要求时,宜采用小型空气调节器。

8.3.6    空气调节系统的新风量,不宜小于总送风量的10%,且不应小于下列两项风量中的大值:

        1    满足每人新风量40m3/h。

        2    补偿局部排风和保持室内正压所需的新风量;新风量按室内正压值5Pa计算。

8.3.7   集中式空气调节系统一般不设回风机,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设回风机:

        1    不同季节的新风量变化较大,其他排风出路不能适应变化要求时。

        2    系统回风阻力大,装设回风机技术经济合理时。

8.3.8    风机盘管空气调节器水系统一般采用两管制闭式系统。风机盘管凝结水盘的泄水管路坡度不宜小于0.01。

8.3.9    空气调节设备、管道及附件设置保温的条件和对保温的要求如下:

        1    可能影响室内参数、形成表面结露和增加系统冷热损失的设备和管道,应保温。

        2    冷表面保温后,外表面不应结露,且保温层的外表面应设隔汽保护层。

        3    保温材料应采用防腐、防蛀、不燃或难燃的保温材料。

 

8.4    气    流    组    织

 

8.4.1    空气调节房间的气流组织,应根据室内空气温湿度参数、工作区要求的风速和噪声标准,并结合建筑物特点、内部装修、工艺布置及设备散热等因素综合考虑,通过计算确定。

8.4.2    空气调节房间的送风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一般可采用百叶风口或条缝风口等侧送,有条件时,侧送气流宜贴附。当室内气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或等于±1℃时,侧送气流应贴附。

        2    当房间内有吊顶可利用时,应根据房间的高度及使用场所对气流的要求,分别采用圆型、方型和条缝型散流器送风。当单位面积送风量大,且工作区内要求风速较小或区域温差要求特别严格时,可采用孔板送风。

        3    主厂房和副厂房的高大房间有条件时,可采用侧向、端部或顶部喷口射流送风。

        注1:电子计算机房,当其设备散热量较大,且有上部排热装置时,可采用地板送风方式。

        注2:设置窗式空气调节器和风机盘管空气调节器时,不宜使气流直接吹向人体。

8.4.3    采用贴附侧送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送风口上缘距顶棚距离较大时,送风口处应设置向上倾斜10°~20°的导流片。

        2    射流流程中不宜有阻挡物。

8.4.4    主厂房发电机层采用喷口射流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工作区宜处于回流区。

        2    喷口的形式和安装高度,应根据房间长度或宽度及回流区的分布位置等因素确定。

        3    端部喷口射流送风,主厂房长度大于4倍发电机层高度时,宜采用双向端部喷口射流送风。

        4    兼作热风采暖,且送风温度高于室内气温10℃以上时,应考虑有改变射流出口角度的可能性。

8.4.5    主厂房发电机层采用分层空气调节的气流组织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空气调节区宜采用双侧送风,当厂房跨度<18m时,可采用单侧送风,回风口宜布置在送风口同侧下方。

        2    侧送多股平行射流应互相搭接。采用双侧相向气流应在工作区以上搭接。

        3    应尽量减少非空气调节区向空气调节区的热转移,必要时,宜在非空气调节区设置通风装置。

        4    送风口宜设在发电机层地面以上三分之一厂房高度左右。

8.4.6    空气调节系统的夏季送风温差,应根据送风口类型、安装高度和气流射程长度及是否贴附等因素确定。在满足室内舒适性和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加大送风温差。但送风高度小于5m时,不宜大于10℃;送风高度大于5m时,不宜大于15℃。

8.4.7    送风口的出风口风速应根据送风方式、送风口类型、安装高度、室内允许风速和噪声标准等因素确定。消声要求较高时,宜采用2m/s~5m/s。主厂房喷口送风时不宜大于12m/s。

8.4.8    空气调节房间的换气次数,副厂房的空气调节房间一般不宜小于5次/h。主厂房按其冷负荷通过计算确定。

8.4.9    回风口(或排风口)的布置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不宜设在射流区和人员经常停留的地点,采用侧送风时,宜设在送风口的同侧。

        2    条件允许时,副厂房可采用集中回风或走廊回风。

        3    采用多层串联通风方式时,各层排风口布置位置应考虑下一层的气流组织要求。

        4    喷口射流送风时,回风口(或排风口)布置位置不受限制。

8.4.10   回风口(或排风口)的吸风速度宜按表8.4.10选用。

 

表8.4.10    回风口(或排风口)的吸风速度            m/s

 

回风口(或排风口)的位置

吸风速度

房  间  上  部

4.0~6.0

房  间  下  部

不靠近人员活动位置

3.0~4.0

1.5~2.0

1.0~1.5

靠近人员活动位置或地板留孔

用于走廊回风时

 

8.5    空    气    处    理

 

8.5.1    冷却空气时,应根据不同条件和要求,分别采用以下处理方式:

        1    利用水库水、下游尾水及廊道风等天然冷源冷却。

        2    循环水蒸发冷却。

        3    人工冷源冷却。

        设计时应尽量利用天然冷源或循环水蒸发冷却,当其达不到要求时,应采用人工冷源。

8.5.2    空气冷却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使用天然冷源水时,宜采用水冷式表面冷却器,当水温低于处理空气设计露点温度时, 也可采用减湿降温处理过程的喷水室。

        2    室外气候干燥地区,且无使用天然冷源条件时,可采用循环水蒸发冷却喷水室。过渡季节,当室外空气湿球温度小于17℃时,可采用循环水蒸发冷却喷水室。

        3    采用人工冷源时,宜选用水冷式表面冷却器或喷水室。

        注:当要求冬季或过渡季节利用循环水进行绝热加湿或利用喷水增加空气处理后的饱和度时,可采用带喷水装置的水冷式表面冷却器。

        4    制冷机房与空气处理装置靠近时,亦可选用制冷剂直接蒸发式表面冷却器。

8.5.3    采用水冷式或制冷剂直接蒸发式表面冷却器时,空气与冷水或制冷剂应逆向流动;冷却器迎风面的空气质量流速,宜采用2.5kg/(m2·s)~3.5kg/(m2·s)。

        注:如迎风面的空气质量流速大于3kg/(m2·s),宜在冷却器后增设挡水板。

8.5.4    水冷式表面冷却器的冷水进口温度应比空气出口的干球温度至少低3.5℃;冷水温升宜采用2.5℃~6.5℃,管内冷水流速宜采用0.6m/s~1.8m/s。

8.5.5    空气处理采用喷水室,空气的断面质量流速一般采用2.5kg/(m2·s)~3.5kg/(m2·s)。

8.5.6   制冷剂直接蒸发式表面冷却器的蒸发温度应比空气出口的干球温度至少低3.5℃;满负荷时,其蒸发温度不宜低于0℃;低负荷时,应防止其表面结冰。

8.5.7    采用喷水室处理空气时,若以人工冷源作冷媒,其冷水温升值宜采用3℃~5℃;若以天然冷源作冷媒,其温升值应通过计算和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8.5.8    用于空气减湿降温过程的喷水空气处理室一般采用单级两排对喷;使用天然冷源时,可采用单级两排对喷或两级两排对喷;也可采用天然冷源作一级,人工冷源作二级的混合式空气处理室。

8.5.9    进行喷水室热工计算时,应考虑挡水板的过水量对处理后空气的影响。

8.5.10    喷水室的补水量一般取总喷水量的2%~4%。

8.5.11    空气调节系统的空气加热处理热源,一般采用电加热器。电加热器设在组合式空气调节机组内时,应设旁通阀,通过加热器迎面风的质量流速宜取6kg/(m2·s)~12kg/(m2·s),电加热器也可设在送风管内。

8.5.12    空气调节系统新风应进行过滤,过滤设备不应采用油过滤器。空气过滤器的阻力,宜按终阻力计算。

 

8.6    机    械    制    冷

 

8.6.1    水力发电厂空气调节人工冷源一般选用电力驱动的冷水机组。单机空气调节制冷量大于1163kW时,宜选用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组;单机空气调节制冷量为582kW~1163kW时,宜选用螺杆式或离心式、模块式制冷压缩机组;单机空气调节制冷量小于582kW时,宜选用活塞式或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组。

8.6.2    选择制冷机时,台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考虑备用,但不宜少于两台。

8.6.3   制冷装置和冷水系统的冷量损失,应根据计算确定。概略计算时,可按下列数值选用:

制冷剂直接蒸发式系统

5%~10%

间接式系统

10%~15%

8.6.4    制冷机组一般选用水冷式,冷却水进口温度,不宜高于33℃。冷却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GB 50050及有关设备对水质的要求。

8.6.5    空气调节的冷水系统宜选用闭式系统,闭式冷水系统应设置膨胀水箱和泄水装置。

        注:当膨胀水箱布置有困难时,可采用其他膨胀、定压方式。

8.6.6    对于空气调节装置选用喷淋室的开式冷水系统,必要时, 应设置蓄水箱,蓄水箱的蓄水量,宜按系统循环水量的10%~25%确定。

8.6.7    空气调节制冷容量较大,宜设集中制冷机房,制冷机房应尽量靠近冷负荷中心。

8.6.8   制冷机房的设备布置和管道连接,应符合工艺流程,并应便于安装、操作与维修。

        制冷机的突出部分与配电盘之间的距离和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5m;制冷机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m;制冷机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和非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0.8m;壳管式冷凝器应留有抽管检修的位置。

        制冷机房应考虑起吊装置。

8.6.9    制冷机房宜与水泵房和辅助设备间隔开,并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控制操作室。

3880
国家标准下载

下载说明:
1.请先分享,再下载
2.直接单击下载地址,不要使用“目标另存为”
3.压缩文件请先解压
4.PDF文件,请用PDF专用软件打开查看
5.如果资料不能下载,请联系本站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大名:
联络: QQ 或者 邮箱
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验证码: 1852